16天内吸引了600多万游客,208岁的慕尼黑啤酒节魅力不减
▲10月7日,民众穿上巴伐利亚传统服饰在慕尼黑啤酒节的最后一天跳舞狂欢。|视觉中国
一年一度的德国慕尼黑啤酒节10月7日落下帷幕,这个起源于1810年的民众狂欢活动,已经走过了200多个年头,至今依然魅力不减。根据统计,慕尼黑啤酒节每年吸引将近600万左右的到访者。
巴伐利亚最热闹的节日
在德国,慕尼黑啤酒节被称为十月节,因为每年的啤酒节都会在九月底至十月初举行。不得不感叹于前人精妙的汉语翻译,相较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十月节,将德国这一狂欢活动翻译为啤酒节,一下子点明了这一活动最重要的特色——把啤酒喝到爽。
传统的慕尼黑啤酒节在特蕾莎草坪举行。在这块不到42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每年都将涌入600多万名游客,在今年,游客数量比2017年又增长了10%。现如今的慕尼黑啤酒节已成为了一场盛大的嘉年华,各式各样的游艺设备齐整,甚至有摩天轮等大型游艺设备。不过,啤酒节最重要的设施,还是大大小小的“啤酒帐篷”。今年,一共有16个大帐篷和22个小帐篷。这些极具巴伐利亚风情的大帐篷里,整齐地码放着长椅和木桌,每个大棚里面都有乐队不间断地演奏各式各样旋律明快的乐曲。按照传统,参加啤酒节要身穿巴伐利亚传统服饰。记者观察除了本地人外,美国游客的数量非常多,而且非常投入,往往会置齐服饰。
啤酒节期间的座位可谓极其紧张,即使大帐篷可以容纳数千人,但往往也一座难求。很多以“啤酒节”为主题的旅行团都会提前订好座位,而几乎所有的慕尼黑企业都会在啤酒节期间预订位子,犒劳辛苦工作一年的员工们。参加啤酒节的民众,往往会从下午喝到晚上,酒酣之时,站在椅子上和着现场乐队欢快乐曲,尽情地跳舞。难怪人们说,啤酒节期间是德国人最疯狂的时候。2018年的啤酒节消耗了700万升左右的啤酒,在啤酒节上,一杯标准的“啤酒节啤酒”大约一升,售价在100元人民币左右,价格高于市面上的啤酒。但配上啤酒节热烈的气氛,几乎所有的人都大呼物超所值。
▲民众在啤酒节上喝酒聊天。|新华社
源于200多年前的那场婚礼
慕尼黑啤酒节始于1810年10月12日。在那一天,巴伐利亚的王储路德维希与萨克森王国的特蕾莎公主举行盛大婚礼。王储的父亲约瑟夫决定为他儿子的婚礼举行为期两天的庆祝活动。为了表达国王对其臣民的恩典,在这两天的活动中,在慕尼黑的四个地方向全体平民免费供应饭菜和饮料。王国的骑兵卫队还在慕尼黑西南的一个大草坪上举行赛马活动和射击比赛,以示助兴。为了纪念这个节日,参赛的官兵请求国王用新娘特蕾莎的名字来命名这个草坪,从那时起这个草坪就叫特蕾莎草坪。 由于庆典给人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所以当地民众建议1811年再搞一次全民性的活动,以后就每年举办一次。这就是十月节、即慕尼黑啤酒节的起源。
随后,慕尼黑啤酒节被慕尼黑市政府接管,规模也一届胜过一届。200多年过去了,慕尼黑啤酒节也形成了很多有趣的传统,比如每逢开幕那天,要举行盛大的开幕式和游行。开幕式在一个临时搭起的大帐篷里由慕尼黑市市长主持。中午12时,在12响礼炮声和音乐声中,市长用一柄木槌把黄铜龙头敲进一个大啤酒桶内,然后拧开龙头,把啤酒放出来,盛在特制的大啤酒杯中。市长饮下这第一杯,著名的慕尼黑啤酒节便正式开始了。
除了啤酒,啤酒节上的各色美食也值得一试。由于需求量极大,啤酒节上供应的食物往往比较大份,烹调方式也以烤制为主,其中有烤鸡、烤鱼、烤猪肘和烤香肠等。虽然这些食物看上去有些粗犷,但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却是搭配啤酒最合适不过的美味佳肴。
▲慕尼黑啤酒节盛况。|新华社
安全问题威胁啤酒节
自2015年难民危机爆发以来,德国国内安全形势每况愈下。特别是2016年,巴伐利亚州境内短期内爆发了三起血腥袭击事件,也让慕尼黑啤酒节这一全民狂欢活动笼罩在安全问题的阴影下。为了保证慕尼黑啤酒节的安全,慕尼黑政府从2016年开始对啤酒节增派了警力,设下了开包检查等环节。在今年慕尼黑啤酒节召开之前,政府官员也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对于啤酒节安全的担忧。为了保证啤酒节的安全,慕尼黑警方动用了600多名的警察进行轮班值守。加强了对于背包的检查,超大型的背包将被拒之门外。另外,慕尼黑政府还购入大批智能摄像头,安装在啤酒节场地内,以此可以比对数据库,对混入啤酒节的嫌犯进行甄别。除此之外,慕尼黑市政府还斥巨资购入了新的移动栅栏,扩大了封锁安全区。
尽管如此,德国媒体依然认为,慕尼黑啤酒节如今并不安全。根据慕尼黑警方的统计数据,2015年发生在啤酒节的性犯罪案件数量为21起,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急剧上升至67起。事实上,为了保证女性的安全,自2003年开始慕尼黑啤酒节就开始设立女性安全站,但是它的位置恐怕有点问题。据德国媒体报道,每年啤酒节都有数百名女性求助于安全站,大部分是寻找她们走散的朋友。不过安全站也注意到,今年针对女性的暴力有所增加。而且,性骚扰等冒犯行为的实际数字应该更高,因为只有很少一部分遭到举报。
作者:本报驻柏林记者 赵海博
编辑:陆益峰 吴姝
责任编辑:沈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