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留改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 生活新功能一点点嵌入高层老建筑
原本的U形楼梯升级为X形,既美观又实用。图为改造完成后的效果图。
生活新功能一点点嵌入高层老建筑
东樱花苑项目为全市数万栋高层建筑更新改造积累经验
由两幢公寓组成的东樱花苑,与黄浦江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拥有开阔的江景视野。更重要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涉外公寓的东樱花苑已经有了“社区”的概念,从健身房到幼儿园,设施一应俱全。
时光静静流淌,曾经设计超前的东樱花苑不知不觉迈过二十年大关。人居需求快速更新,旧时光里的老建筑渐渐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一拆了之难免可惜,这里毕竟书写了一段重要的城市记忆。承建该项目的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经过上百次的模型试验、专家论证以及头脑风暴,终于一点点将城市生活新功能嵌入了这两幢高层老建筑里,为拥有数万栋高层建筑的上海积累了独特的城市更新经验。
邀请岩土专家共同在大楼底下“挖坑”
停车难,是沪上不少老旧小区面临的共性问题,东樱花苑也不例外。由于1995年建成时,项目方对其定位是以出租为主,因此没有将大量停车需求考虑在内。
如何在老旧高层公寓里实现改造,是一大难题。负责此次项目设计和承建的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在高约100米的大楼地下“挖坑”,通过挖通原裙房位置的地下区域,将南楼、北楼的地下车库彻底打通。
施工团队要在北楼的“根部”几乎全都裸露的情况下,贴着它开挖两层地库,这一操作的高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不破坏基坑的稳定性,他们特地邀请来了许多岩土专家,详细确认基坑的各项指标和地下的岩土结构,计算出最优模型。经过此次改造,小区里的停车位从100余个增至500余个,车位配比从约0.3增至1.2,完全能够满足入住者的停车需求。
用“抽积木”方式巧解高层主梁切割难题
改造的另一大亮点是将原先的小户型改为大户型。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第一事业部总经理范国刚告诉记者,东樱花苑原本的户型为50平方米至130平方米,对于一家三口来说,部分户型显得有些局促;改建后,最小户型面积将达130平方米。
户型变大,需要在高层公寓里动主梁。此前,团队成员们从未经历过如此高难度的挑战——主梁好比支撑人体行走的躯干,一旦在重要部分切割失误,将导致难以估量的后果。然而,为了让整体布局有更舒适的活动空间,一些妨碍开阔布局的主梁必须“缩水”。
在设计新房时,设计师们面对的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而这一次,设计师面对的是二十多年前的老布局。有意思的是,为了扩大户型,他们所想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在一些改动细节里,还要讲究“先加后减”这种“抽积木”式的巧思。以切割15厘米的钢筋为例,人们的惯常思维是直接切割掉15厘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操作却可能直接将钢筋的主受力筋损毁。因此,施工团队为了避开主受力筋所在的位置,便选择切割30厘米,“边拆边补”,既保持既有结构稳定,又成功拆除了不需要的部分。
截至目前,东樱花苑北楼土建改造工程和地下土建工程已全部完成,预计2020年人们可以入住这两幢“新的老高层”。
>>>记者手记
技术攻坚确保“留得下”“改得好”
时光蹁跹,城市发展的洪流裹挟着人们不断向前走。然而,一座城市应当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脉络,而不应是“断根式”发展。以“留改拆”为代表的城市更新模式让那一幢幢老旧建筑物与新生活功能有机融合在一起。
从南浦滨江的东樱花苑案例中不难窥见,城市更新除了需要具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关键性技术突破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设计师们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攻克一个个技术难点,才留下了如今让我们可以邂逅旧时光的老建筑。他们将原本的“留不住”“改不了”变成了“留得下”“改得好”。整日穿梭在建筑工地与设计工作室里的他们,在一个个城市改建工程里“修修补补”,让每砖每瓦铭刻下城市的“生长密码”。
东樱花苑的旧结构与新功能,组合成了另一种温暖,居住其间的人们既找得到回忆,也能享一份舒适自在。
作者:本报记者 王嘉旖
编辑:叶松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