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留改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 “七十二家房客”过上老房里的新生活
春阳里一期改造项目完全保留石库门历史建筑的原风貌。本报记者 袁婧 摄
虹口区北外滩春阳里试点实现厨卫成套独用,居民彻底告别“拎马桶”历史
“七十二家房客”过上老房里的新生活
订制全套新家具,在天井安装水池,为厨房玻璃顶装上遮阳布……这一年,虹口区北外滩东余杭路211弄24号的居民陈敏新特别忙,忙着装饰住了37年的“新家”。
和陈敏新一样,46户春阳里石库门弄堂的“房客”们,自从去年底搬回改造后的“新家”,一直幸福感满满地忙活着老房里的新生活。眼下,春阳里二期改造工程已封顶,明年1月,176户居民可回搬入住;第三期改造项目9月开始征询意见。明年,三期还有8栋楼……老房改造既延续城市建筑脉络肌理,又承载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
老房子的味道,新房子的生机
春阳里是比较典型的石库门建筑,房龄最少也有80多年,属历史风貌保护街坊。2016年10月一期试点改造开始,春阳里外部完全保留石库门历史建筑原风貌,内部在确保房屋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功能,厨卫成套独用,让居民彻底告别“拎马桶”的生活。
“拿到钥匙打开房门那瞬间,我们都惊呆了,没想到这么漂亮、敞亮,白天再也不用开灯了。”至今陈敏新还很激动。以前,她和爱人、儿子、92岁的婆婆三代四口人住在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屋里墙皮一摸就刷刷往下掉,房子木质腐烂,设施老旧,白蚁、蟑螂、老鼠特别多。”
如今,这些都已成往事。改造后的新房比原来多出十几平方米,阁楼腾出一个14平方米、1.6米高的房间,她和爱人住;楼下辟出两个各7平方米的房间,给老人和儿子住。“当时,我跟设计师说,希望楼上装个马桶和洗手盆,都实现了。”她非常满意。“回迁后的大年夜,我请亲戚来吃团圆饭,烧了一大桌子菜。”陈敏新说,“以前居住条件差,都不敢请亲戚朋友来家里。”这一年,还有不少邻居和市民来参观,她都热情迎进来,详细介绍。
“以前天天盼着赶紧拆迁搬走,现在改造得这么好,怎么舍得走。出门走10分钟,就到北外滩滨江;如果头疼脑热的,走10分钟就是市一医院。”陈敏新说,“老房有老房子的味道和故事,改造后又有了新的生机。”
总体设计22稿修改,一户一方案
春阳里共2.2万平方米,有1181户居民,石库门房子多是二层,部分带三层的阁楼。2016年10月,在探索“留改拆”途径时,没有模式可循。市区两级房管局牵头,春阳里所属的虹房集团和北外滩街道共同启动“74街坊”计划,整体改造内部结构。这也成为全市旧式里弄区域首个内部整体更新改造试点项目。
全程负责春阳里一期试点工程的北外滩街道相关负责人龚浩,用“留房又留人”一词形容改造过程。“改造实现六大功能:厨卫独用、防虫防潮、楼梯便利、管线落地、结构加固、防火功能提升。”他介绍,“七十二家房客”居住的旧式里弄,空间格局大有讲究,改造通过三种方式释放空间:一是将相邻两单元的楼梯间“合二为一”,可挤出近20平方米面积;二是高效利用原有公用灶间和公用通道;三是拉平三层阁楼的屋脊线,在局部楼顶增加第三层空间。考虑到安全及无违社区建设等,改造的同时,里弄还在拆违建,这更加考验对现有空间的利用能力。
其实,很多居民当初听到“改造”一词,并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心情忐忑。设计师和居委会干部一趟趟跑到居民家交流,“做功课”——记录居民家人口、居住喜好、楼层数、家具布置、采光方向、通风条件等信息,拍照留档,还询问每家每户的期望。“项目从2016年10月启动准备,至2017年3月发布公告,整个方案设计论证过程持续近6个月,总体设计方案历经22稿修改,‘一户一设计一方案’,充分考虑家庭特殊需要,如残障人士便利性、老年人适老设施等。”北外滩街道汉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翠芳说。更新改造过程中,难免遇到群众不理解、家庭有矛盾、邻里有冲突等情况,街道群众工作组一一上门宣传引导。如今,一期试点成了“样板房”,二期三期推进顺利,越来越多的居民表示很期待自己老房的改造。
>>>记者手记
春阳里居民陈敏新在老房改造过程中,坚持每周回来察看建设进度,七八个月间拍了几千张照片。工程完工回迁后,她精心筛选出几十张,制作了一个照片秀,记录房子从老到新的蜕变。这份对美好的期盼和坚守在春阳里的朋友圈传颂,感动了不少人。陈敏新的期待没有落空,“改造后的房子真灵,很满意”。
记者看到,在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本市相关部门的工作越做越细,扎在社区,认真倾听,积极回应市民呼声,充分考虑个性化居住需求;从实际出发,一户一策,数次打磨设计方案。因为充分沟通,相互理解,设身处地帮忙解决困难,旧住房修缮改造工程红利尽显,彻底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给大家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本报记者 李静
编辑:叶松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