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艺术节》之一| 杨丽萍:为《春之祭》孔雀再次惊艳一舞,跳到四处骨折
【导读】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周年之际,今年艺术节特别拍摄了《我和我的艺术节》系列专题片,邀请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艺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讲述与艺术节一路走来的故事,从鲜活的创作、演出经历中感受当代中国艺术家们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孔雀这样一个形象,是我们少数民族表达我们对自然的美好敬仰。其实我的很多作品,都是跟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有默契的。”三年前,杨丽萍携描绘楚汉相争的历史舞剧《十面埋伏》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精彩亮相。本届艺术节杨丽萍将再次以新作《春之祭》登临申城舞台。这一作品是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藏文化中自然与生命理念深刻领悟的力作。
舞剧《春之祭》中充当“献祭者”的是神圣的孔雀,历经最初的恐惧、怀疑,最终孔雀选择主动献祭自我,她坚信,这是通往生死轮回,涅槃重生的必由之路。从而拯救了所有人。
《春之祭》的舞蹈中充满着隐喻,狮子暗喻权力、旧有世界不可侵犯的规则;女人是受难者、觉醒者与重生者;祭师则象征着无情冷漠的压迫者;孔雀代表着重生和未来的希望。舞蹈将在借鉴传统藏族舞蹈和现代舞蹈的基础上,注入杨丽萍独有的孔雀舞蹈语言。
杨丽萍回忆最初与艺术节结缘时说,“我记得特别清楚,当年艺术节来找我,希望我做一个比较现代的作品,要非常地具有文化底蕴的东西。那我当时就很吃惊,怎么会找我做现代舞?当时我真的没有做过除了云南之外的作品。”
“那时后来我就想,什么是国际语言,那我肯定就要选择一个,因为我特别喜欢京剧,然后我也知道十面埋伏、楚汉相争这样的一个经典的故事。那我就一下子脑子里就说,好吧,那我就做。果然,这个作品一经推出,好像耳目一新,觉得怎么有这样的一个表达。”
“那接着就有了这个渊源,希望我能根据《春之祭》,这个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来诠释一个带有东方色彩的作品。”
《春之祭》是西方舞蹈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一舞蹈最早由舞蹈家尼金斯基创作,作品彻底打破古典芭蕾的审美规则,开启了通向现代芭蕾的大门。尼金斯基之后,《春之祭》的主题和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音乐仍然令无数顶级编导着迷,不断有杰出的版本涌现,玛莎·格雷姆、皮娜·鲍什都曾改编这一舞作,创作出青史留名的经典。原版《春之祭》展现的是原始部落少女献祭的场景。而杨丽萍此番创作,突破之处在于整体框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在《春之祭》中加入了生命轮回的概念,成功对《春之祭》进行了东方阐释。
《春之祭》创作团队表示:“西方的舞蹈讲究直、线性,就像芭蕾,中国则讲究圆、屈、收。我们就用中国的方式讲述一个从生到死、再由死向生的西方轮回观念。杨丽萍一直以来在创作中善于运用原生态的舞蹈元素,这点与《春之祭》中原始主义的倾向相吻合,她的舞者中有不少非专业舞者,但是其舞台呈现出的艺术水准却令许多专业舞者都难以企及。
在排练中,杨丽萍曾因为示范动作四处骨折,但一直没有放弃让作品不断打磨至更高层次的追求。
她说,受伤对她来说,好像是一个警示。“灵感太多,在排练室都用不完。细节很多表达的手段,全部都涌出来,果然我们找到了自己最得意和最准确的表述方式。”
谈到对艺术节未来的寄语,她说,“中国其实有很多人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跟我有这样的共鸣。希望‘扶青’能够让新生代的舞者凸现出来,能让整个中国的艺术、中国的舞台后继有人。不单是传承我们的文化,还要把文化的符号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舞剧《春之祭》已经受邀将在英国爱丁堡艺术节演出,届时由中国舞蹈家创作的《春之祭》将登上国际舞台。杨丽萍说,“我也觉得特别高兴,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把自己民族的、最有力量的思考,风格浓烈地展示出来。”
视频来源:艺术节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