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大科学装置影响力的仍然是人
上海正崛起世界上集聚程度最高的大科学装置群,但并非有了大科学装置就有了创新,而是大科学装置集聚的人才成就了创新。其中人才不仅包括那些世界顶尖科学家,还有建设装置和维持运营的科研人员。在昨天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上,多位院士、专家提出,要重视基础运营人才和实验保障人才,否则这些大科学装置无法发挥作用。
大科学装置仿佛吸引科学家的“磁石”
“21世纪以来,物理学界取得的重大突破,发现中微子振荡、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发现引力波,都是基于大科学装置取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李儒新说,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功能强大的科研仪器。而这些大科学装置仿佛磁石,对科学家有着巨大吸引力。
当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建成后,吸引了八位哈佛大学博士后告别波士顿。依托超强超短激光等大型实验装置,上海光机所近年来招募了不少优秀人才;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即将上马,正在全球物色人才的消息也让许多海外人才表达了回国工作的意向。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表示,截至去年底,上海光源已经接待用户3.2万多人次,发表论文3200多篇。正是每年5000多个用户,成就了上海光源。科学家之所以愿意到上海光源做课题,因为这里有一支科学专业的服务队伍,以及一套高效完善的大科学装置管理制度。“决定大科学装置影响力的仍然是人。”赵振堂说。
“是时候把人的费用摆到台面上来说了”
创新离不开能够操作大科学装置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刚表示:“除了那些顶尖科学家,大科学装置的核心是培养一支能够服务科研的工匠队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和生说:“那些在项目中承担工艺、工程、基础研究等方面工作的研究人员实际上关系着大科学装置的未来,他们本身也往往是在国外实验室工作了五六年的副教授,却很难有符合他们的人才政策,流失率很高。”
蛋白质中心·上海曾经引进过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蛋白质质谱仪器专家,这一技术几乎在任何生命科研中都不可或缺。别人看不清的蛋白质结构,交到这位专家手中三两下就看清了,想要让其质谱分析团队来解析蛋白质结构,得预约排队。这类人才的流失,无疑会对科研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王建宇直言,申请大科学装置建设费用相对容易,而申请“人头费”却很难,尤其是那些数以百计保障大科学装置运营的研究人员。“是时候把人的费用摆到台面上来说了。否则,这些大科学装置对顶尖科研人员的集聚力会降低,更不要说产生突破性创新成果了。”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李勤余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