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

2018-10-24信息快讯网

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信息快讯网

作为一个有32年从业经验的电视人,经历了电视发展的黄金时代,如今又时时感受着电视影响力急剧下降的残酷现实,不免产生五味杂陈之想。

电视到底是什么?电视算不算艺术?或者说电视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

自从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第一个电视节目以来,电视就以一门完全颠覆传统的艺术方式,迅速渗透到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间接的审美引导,还是直接的情感体验,都大范围地持续实现着艺术的本质功能。

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信息快讯网

回顾电视的历史,最初的发明绝对不是为艺术而来。科学家们将电磁波原理转化到一系列应用的探索中,电视的雏形可能就是视频通信的设想,动机来自现实生活中真切的愿望,那就是“看到远处的人”。这一视频通信的初心直到今天仍然还因为居高不下的成本而没有全面普及,反倒是基于电视的应用一发不可收拾。人们想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容类型越来越丰富,从新闻纪实入手,逐步再洐化出戏剧虚构和场景再造。

基于对历史的惯性认识,人们很容易接受电视作为媒体形态的新式存在,而对于电视本身归为艺术充满不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来没有哪一种艺术是从降低信息编码解码的难度开始。

人类艺术形态的演变史本质上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史,艺术样式尽管表现手法不同,但大体上都需要一种特定的信息编码系统,审美体验的建立必须依赖于特定的技巧学习和训练,因此大众通常不会是这些艺术活动的主要对象。但是,电视应用技术史无前例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动态影像表达的直观形式,极大地降低了受众的观赏门槛,而源源不断的内容供给,又加大了观赏活动的频率,使电视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与大众亲密接触的艺术样态。

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信息快讯网

艺术之路从来都是由大众而小众的专业化模式,创作者与欣赏者在审美体验中的一致性决定了曲高和寡的局面,然而电视手艺却反其道而行之,放下身段先来适应大众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专业化的方法,通过调节大众情绪再来提升审美层级。这种迎下而上的文化逻辑与其它传统的艺术种类相比自然显得另类新奇。

电视文艺的另类之处还在于它的创作过程糅合了受众表达,带动了前所未有的参与规模。区别于传统艺术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基本上为个体作坊的创作模式,电视则根植于工业化时代,属于集体化创意和生产,其制作、传输、播出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周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要求,整个过程需要大量不同工种的专业人员参与。

这种参与开放性的结构塑造了一种互动的表达关系,突出了电视文艺在引导和传递大众情绪的特殊价值。艺术的起源都来自技术和工具,但最终的艺术价值,与创作者自身的天赋异禀密不可分。尽管电视工艺同样需要台前幕后人员的精彩表现,然而个人色彩并不浓厚,与同是视听综合艺术的电影大相径庭。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视的媒介属性在人们印象中总是大过艺术表现,似乎被理所当然地视做一个展现天赋的舞台,而不是充满天赋技能的行业。

简言之,经典艺术充满着私人的元素,而电视艺术从一开始就颠覆了这个规则,它包容了当今社会的一切,这是它对艺术史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

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信息快讯网

依照艺术演化的历史,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音乐、戏剧被公认为六大艺术,在电影横空出世后,电视被恳切地冠以第八艺术的头衔。事实上,艺术归根结底是人对世界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会自然催生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态,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的小说。

在今天,电视毫无疑问是最为主流的艺术形态,堪称第一艺术。

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信息快讯网

首先,它拥有前所未有的视听表现方式,大众共情的感染力史无先例。电视艺术几乎用电子成效涵盖和包容了所有原来的艺术分支,要么将其要素作为电视形塑能力的构成部分大行其道,要么将其整体移植为电视的一个品类加以艺术重构而重装上阵。前者如把视觉造型、表演、文学等艺术形式化为己有,在屏幕再现还原;后者比如说电视剧,完全就是长篇小说电视化的结晶。可以说,电视文艺不仅是综合艺术,而且越来越像一门母艺术,融合了各门类艺术的基本原理,通过灯光、舞美、动画、蒙太奇等新兴视觉造型手段,形成了电视独特直观的审美原则,也造就了情绪感染的最佳即视效果,同时创新的技术应用又带动了其它艺术品类的现代化蜕变。

其次,它具有前所未有的传播影响力,为情感大面积共鸣统一了时间维度。电视是单线程的时间艺术,永远处于直播状态,可以即时反映过程,可以同步推送情绪,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大众传播工具。翻看人类文明史,虽经万年时间,却在其间99%的世界里,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仪式,可以将一个形象,一个声音,一些意义组合起来,跨过疆域,超越文化,让数以亿计的人们同时感受,共享欢喜或者悲伤。

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信息快讯网

当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现场画面在地球上同步直播时,对于大众心理的震撼可以说远远超过任何文学巨匠的描绘和戏剧大师的演绎。物理覆盖的到达广度和声画同步的内容深度,带来了电视对观众的历史性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传播影响力,使得电视艺术具有了特殊的话语权,也承载了巨大的社会责任。

从艺术属性而言,运动性、逼真性、综合性、假定性、表演性、参与性等要素构筑起电视艺术的美学体系,也由此形成了审美体验的工艺标准。但是,区别于在漫长岁月中才逐步演化成熟的其它艺术形态,电视扮演的毕竟是一个速成的全能英雄,单一的技能层面很难从根源上解释这一现代化产物,为何深受大众喜爱,迅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信息快讯网

在我看来,电视文艺的本质特征在于仪式感的场景消费。仪式,源于远古人类的祭祀需要,也是千万年来篝火映照的心灵祈盼。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管是部落乃至后来的国家,都会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包括娱乐消遣的集会,设置仪式来动员感召民众。作为集体意绪的主要表达方式,仪式内容的安排越来越多,也逐步朝向严肃和娱乐两极分化。

偏于娱乐的仪式,由于加重了艺术表现的色彩和审美体验的成分,慢慢转化为专业化的艺术形式。

这种自古延续而来的仪式消费需求,来自于人们对外围世界不确定的心理压力。人们希望自己得到认同,希望能够进入集体,希望自己的情绪可以宣泄和释放,而参加仪式无疑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也是保持与社会密切联系的主要管道。电视节目为什么制造现场仪式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由来已久的心理传承。电视的属性与此天然契合,放大了仪式文化的情感力量。

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信息快讯网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从符号学美学出发,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从原始民族的礼仪到文明社会的艺术,无非都是人所制造和使用的符号,艺术活动的实质就在于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而电视借助视觉造型和音乐等元素,充分挖掘和放大了符号形式在节目中的呈现,从而也放大了这种仪式的情感价值,使其更能奠定仪式本身在塑造社会精神文化中的地位。

除此之外,电视的技术超越其他艺术形态,第一次突破时空局限,将仪式感消费的功能拓展到史上最大的水平。在电视出现以前,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人类艺术的仪式性表演和观赏必须是现场同步的参与性活动,这些艺术表达不免局限于点状和片段的状态。唯有电视时代,人们“到场”的成本持续降低,而受众规模的扩大,使组织优质内容的中心化效应大大溢出,边际成本越来越低,才算真正为大众全面开启线性稳定的夜间精神生活,让丰富多彩的世界与屏幕前的每一个观众相遇,让一种观看行为浸入每天议程,为心灵的大范围碰撞书写技术和艺术融合革新的篇章。

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信息快讯网

电视娱乐是什么?好莱坞作家麦基认为对电视观众来说,娱乐实质上是这样一种仪式: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之上,来体验节目的意义以及随着对内容的见解而来的强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剌激,并且,这种感情会随着意义的加深而得到极度的满足。电视艺术,以仪式感文化为基本消费特征,推动大众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

然而,电视属于直觉艺术,降低了思想性和艺术性,感官刺激效果明显,负面影响随之而来。

一方面,电视媒介扩大了“仪式”的分量,受众空前活跃,电视内容的影响日益扩大;另一方面,“仪式”的日常化,催生个性化需求,电视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也解构了“仪式”本身的严肃性,人类文明的解码从思想降维到了直觉。“娱乐至死”不是杞人忧天的口号,一旦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让位于单纯的视觉感官享受,电视的负能量也会因为它的强大传播效应而放大。低俗、恶俗、庸俗的内容,如果不加以警惕和控制,也很容易在收视率压力之下滥觞。

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信息快讯网

现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步伐依然匆匆,视频应用从互联网世界汹涌而来,电视,曾经的新媒体,退潮为传统媒体。电视的崛起是工具的胜利,它的衰败也是工具的悲哀。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自怨自艾不能阻挡太阳的升起。回归电视媒介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两个维度,一是线性传播的时间维度,决定了价值取决于直播内容的重要性和首播内容的稀缺性;二是单向传播的空间维度,决定了价值必须依赖于内容输出的权威性。这两个维度的价值,实际上不可避免将融合新的媒体和新的技术。

延伸到电视文艺,属于它的选择仍是坚持内容创新,坚守仪式感消费的内容战场,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这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头部的现场直播,如演唱会、综艺竞赛、主题晚会、首映礼、表演秀等现在已经成熟的大型节目类型,同时也意味着不能抱残守缺,需要开发新的交互型内容来升级仪式感的审美体验。

抱残守缺,不提升交互式审美体验,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信息快讯网

李泽厚说:“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于衰亡。”

传统观念上的电视艺术也许将趋向于衰亡,与此同时,也是前所未有地更加接近艺术的本质。演化中的电视艺术,极有可能将重新进入另一个新的艺术生命周期,一方面狭义的电视文艺伴随电视的命运走向转入更纯粹、更细分的方向;另一方面广义的电视文艺,也早已变形为视频文艺,进入了更为宽阔的历史舞台。

(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

作者:张华立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积弱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直接导致青年一代审美能力不足!为何优秀人才不愿当艺术老师?
150万一张的电影海报,谁来买?
文汇记忆 | 她的电话号码,是好莱坞最大的秘密
挪威蒙克艺术展将登陆中国,代表作《呐喊》能否来沪是一大悬念
亚洲演艺之都切入全城观演模式(附H5——重温艺术节走过20年的流光溢彩)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扶青计划带来惊喜,六部委约作品展现先锋艺术视野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这些国际知名艺术家,将中国首展献给了上海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20年来1000多家中外演艺机构参加,交易会上有何亮点?
致敬“不用麻药不做手术”工作到最后一刻的林俊德院士,这部电视剧央视开播
京华风景线|若传统文化仅成为空壳,传承与发展便无从谈起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创世秘符》,用西方交响乐表现中华传统文化想象力创造力
加拿大大麻合法化吸引中国游客“体验”?了解这些背景,切勿以身试法,害人害己!
又到一年膏方进补季,看童涵春堂如何坚守本真将传统膏方薪火相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巴士成为第一辆驶上港珠澳大桥的大巴
《延禧攻略》韩国受捧,10元看一集依然排上电视剧热搜榜前三名
她是弗洛伊德的缪斯女神,尼采和里尔克都爱她,最后一个男人保存了她足以留世的全部价值
人民网评:让“臭脏黑”的套路再也没市场
他挚爱古典芭蕾传统,但拒绝将其作为文物保存,因为芭蕾不是博物馆,舞蹈是活着的!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南宁新名片:广西文化艺术中心“高贵不贵”
演电影、为电视剧配音……演员霍金的人生有多精彩?看这篇就知道了!
艺术大师韩天衡亲自策展,推出“学习强国”、“海上六大家”两大展览
《我和我的艺术节》之⑨| 金承志:我愿意看着它长寿,但却同时能够保持年轻
红色经典全新演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加紧创作,填补舞坛谍战题材空白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100分钟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迎来中国乐团上海首演
《我和我的艺术节》之⑩| 卢丹阳:志愿者活动可能是一生里面最难忘的回忆
《我和我的艺术节》之⑪| 黄豆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上的强大,别的舞种达不到
激发传统戏曲在现代电影场域传播力,昆剧电影《景阳钟》获东京国际电影节“艺术贡献奖”
让明星企业走到舞台中央,浦软创新体验中心闪亮登场
日本观众对中国当代话剧感到“惊艳”,对传统京剧则是“久仰”
体验田园风情,到长兴岛感受柑橘文化
虹桥枢纽:还没发现落了财物,民警的电话就打来了
《欢乐艺术博物馆》全球读者超100万,它是孩子们的艺术审美养成宝典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传统地方戏剧与当代审美在这里汇聚交融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