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将成推进经济全球化公共产品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公共产品。”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傅自应说。
全球自由贸易的新平台
“举办进口博览会是我国的一大创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诚意。”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表示,和一般博览会境外产品占比30%左右不同,进口博览会严格执行“双境外”原则:一是参展的必须是境外企业,二是商品必须100%来自境外,是实实在在的“进口”。中国企业主要参与采购和交易。
扩大进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白明认为,进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是一个贸易大国,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要做到进出口平衡,更好地全方位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61年前,我国在广州举办第一届出口商品交易会,标志着中国商品走向世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快速成长为贸易大国,并正在向强国转变。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我国外贸发展历程中又一具有标志意义的博览会,是我国进一步扩大进口的政策信号。一出一进,表明了我国对外贸易从过去的鼓励出口,向扩大进口、进口与出口并重转型。
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已连续9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二大进口国地位。今年以来,我国持续释放“扩大进口”政策信号,已实施4次自主降税,使得关税总水平由上年的9.8%降至7.5%。
“进口博览会是全球自由贸易的新平台。”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在当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稳定国内外市场预期,也向全世界充分表明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共享发展红利的新平台
过去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众多跨国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必将带来更多发展红利。这是本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传递出的明确信号。
德国工商总会东亚处处长托马斯·柯尼希表示,德国一些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经营多年,成功写下了它们的中国故事,未来还将续写传奇。同时,还有一些公司希望能够进入中国市场,希望能够在中国成为著名公司。因此,进博会在很多方面是这些公司进入中国的一扇大门。
进口博览会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各国的大合唱。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提升国家影响力、深化贸易合作提供公共平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进口博览会搭建的经贸合作平台,具有包容性、互惠性的特点。世界各国反响强烈,广泛认可,积极参与。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企业携主打产品亮相,200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汇集一堂,95家中央企业组成的交易分团参会采购、洽谈签约。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支持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同时也为各国开展贸易合作搭建了平台。
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签约企业来源看,发达国家参展企业占3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展企业占34%,最不发达国家参展企业占10%,充分体现了进口博览会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广泛性。
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参加此次进博会的企业将带来100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全面呈现国际最尖端、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及服务趋势。
采购商代表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副总裁罗开全表示:“公司正在向高端智能化的制造方向转型升级,需要与跨国公司加强合作。过去我们可能更重视出口,通过进博会可以更好地将合作伙伴引入中国,这也是我们国际化转型升级的一次契机,可以发掘潜力市场和合作伙伴。”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博会不仅是中国与世界深化开放合作的新平台,也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新引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主任盛朝迅说。
“从供给侧看,通过举办进口博览会,集中展示国外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盛朝迅认为,一方面会产生“鲇鱼效应”,推动国内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会产生“溢出效应”,促进我国企业与国际同行深度交流与合作,带来先进理念、技术、工艺和管理模式的溢出,增强全球技术和产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盛朝迅认为,从需求侧看,通过举办进口博览会,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不出国门就能购买到世界各地优质实惠商品的机会,既有助于促进消费,扩大国内市场,又有助于扩大多元化选择,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