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如何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来自援藏干部的深度思考
▲王高安(右)和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发改委副主任翁轶丛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扶贫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同时赋予了我们第八批援藏干部特殊的使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援藏江孜小组2016年6月份进藏以来,“肩扛责任、不辱使命”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将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江孜县的脱贫攻坚已经从2016年日喀则市考核的倒数第一,上升为18个县区第六。
智力援建,率先摘掉贫困帽子的“精神难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江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传统陋习根深蒂固,比如,封建农奴制下的旧西藏对一些社会从业人员有严重的歧视。比如银匠、天葬师等,认为他们是“黑骨头”,下等人,连做儿女亲家都不行,以致,今天很少有藏族农牧民从事烧电焊、做铁门,理发、卖菜,包括设摊销售小商品等。有的农牧民缺少生活激情,“够了就好”的思想依旧,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来世,祈祷下辈子过得好一点。有的农牧民仍然崇尚多生孩子,私生子和单亲母亲现象还比较普遍。封建农奴制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旧文化的消极因子却流淌在农牧民的血液里。为此,我们援建的首要任务是智力援建,引进先进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以新时代新气象引领藏族农牧民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摘掉贫困帽子的“精神难题”。我们组织开展了《江孜农牧民的精神之困》调研,努力寻找影响江孜农牧民精神的主要因素,在加强惠民政策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以及通过推进就业、实施贷款替代项目帮助创业等有效策略的同时,大力开展“健康生育、适度生育、尊严生育”主题宣教实践活动,使广大农牧民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全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感悟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大家的共同愿望,追求今世的美好生活比祈祷来世更现实、更重要。进而营造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塑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全新的农牧民新形象。
产业脱贫,关键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用产业发展来富民强县,用产业发展来确保农牧民脱贫不返贫,这是我们援建的主要任务。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全国上下帮助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和契机,舍弃“贴地飞行”式的低标准“过关摘帽”思想,以精准脱贫为契机,以提高产业发展能级为目标,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比如,选中藏红花,引进上海企业投资注册,开发新产品上市。要实现江孜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必须找到一种附加值高并富有藏区特色的品种。这时,浙江老板郑安平走进了江孜小组的视野。这位在上海销售灯具,准备进藏从事藏药销售富有情怀的年轻人来到江孜,注定了他上海灯具企业的关闭和藏红花在江孜落地生根。2016年红河谷藏红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江孜成功注册,8000株藏红花种球在红河谷试种并成活,2017年迅速扩大了46万株,并顺利收获了10公斤藏红花产品,成功以帕拉庄园品牌上市。藏红花从此真正姓藏。今年我们在江孜帮玉塘集中异地搬迁点旁规划建设100亩、投资3000万元的藏红花基地,新引进的80万株藏红花种球已经在新基地上架夏眠。集中异地搬迁点的118户建档立卡劳动力有了就近就便务工的新选择。再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江孜19个乡镇,大部分都有一些零散的温室大棚设施,每个村都有两名科技特派员,日喀则蔬菜市场即使在夏季,自给能力也只有40%。因此我们提出了让农业园区通过种苗、技术培训和蔬菜销售等三种方式辐射到19个乡镇若干个辐射点,形成“1+19+X”模式,目前已经辐射带动13个乡镇、14个点、164座温室,带动39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年人均增收1500多元。投入600万元,争取实现对全县19个乡镇全覆盖的辐射带动项目正在建设中。
抱团取暖,构建多元协同扶贫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江孜脱贫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抱团取暖,构建援建项目、资金与建档立卡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不同扶贫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将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易地集中搬迁三者有机整合一起,用产业发展成果带动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用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用易地搬迁推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发展。二是打造农牧民与企业(合作社)成为利益一致的脱贫共同体。通过整合扶持29家合作社,对需要资金的成熟项目给予资金扶持,或采取带动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支持5000元,或吸纳一名没有就业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支持10000元入股分红的做法,带动近6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或者分红。三是建立与援建干部派出单位共同推进“治未病+根上治”机制,为建设江孜疾控中心,提升疾病预防能力,加大健康管理和传染病防控力度,“治未病”计划外援建200万元,其中,援建干部派出单位浦东新区计划外支持26万多元,计划内援建先髋帮扶项目52万对先髋患儿进行筛查,安排5名先心病和5名先髋患儿到上海免费成功手术,对没有患病的群众,加强疾病预防宣传。四是开展“圆梦行动”帮困助学,支持建档立卡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扶贫。筹集江孜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174.2万元,帮助贫困大学生1111人次。红色引擎,夯实脱贫攻坚堡垒工程党建抓实了就是影响力,党建抓强了就是生产力。根据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江孜提出了以“党支部+”为抓手的“红色引擎·脱贫攻坚堡垒工程”。截止目前,“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组建18个非公经济组织独立党支部,吸收19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党支部+党员就创业基地+贫困户”,出台《江孜县党员就创业基地创建办法》,为18家基地挂牌,提供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岗位327个。“党支部+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协调解决就业岗位834个,捐款捐物价值64万余元。“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实施35个项目,助推去年“集体经济百村破零”行动实现106个村培育了自身造血功能。创新开展“青春脱贫行动”,体现党建带群建在脱贫攻坚上的实效。打造了“脱贫路上青春领航”宣教突击队,搭建了 “微信+青春甜茶汇”脱贫攻坚沙龙,创建青年就创业基地达到10家,帮助1583名建档立卡青年上岗就业,引导青年从事藏式服装、藏餐、藏式家具和电焊等创业45人。组织开展“携手奔小康·浦东人民认领江孜人民心愿”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助推脱贫攻坚。浦东新区红领巾理事会把价值200多万元的17万册图书送到了江孜中小学生手中;浦东区级机关、街镇党员干部开展了认领爱心助学、结对帮困等项目,温暖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心。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扶贫工作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务实。“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脱贫攻坚必须首先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建牢桥、群策群力造好船,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才能顺利到达脱贫攻坚的小康彼岸,积聚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
▲王高安(左)和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发改委副主任翁轶丛在江孜县紫金乡调研规划援藏产业项目。
《“奋楫前行 上海力量——扶贫的故事”主题报道》(40)
2018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示上海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报社联合主办的“奋楫前行 上海力量——扶贫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日前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讴歌援建奋斗者、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向本市援外干部人才、志愿者以及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社会爱心人士等征集在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的做法、经验、成效、感悟等以及相关图片、音视频材料,全面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在“”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作者:王高安(浦东新区祝桥镇党委副书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邱素琴 (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