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出生,他在援疆,儿子高考,他又援藏……这位校长用理想照亮现实
▲陈前和家人
1998年3月,陈前告别新婚的妻子,开始三年的援疆历程,儿子出生时,还在新疆带学生学农。2016年6月,告别即将读高三的儿子,他又开始三年的援藏生涯。热爱教育的他,具有家国情怀的他,一直用美好的理想来点亮现实的生活,充满热情和力量超着理想奋进。他,就是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上海市育鹰学校副校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
诗意的家书
现年44岁的陈前,热爱教育事业。1998年3月,儿子将要出生的时候,开始三年的援疆之旅,而今,相隔18年之后,儿子读高三的时候,又开启了三年的援藏征程。上海和西藏,千里之遥,陈前和读高三的儿子之间,用诗歌的形式通过微信来表达彼此的牵挂和嘱咐。
2016年6月17日,在他踏上援藏征程的前夜,他的儿子在微信里写到:“我出生的时候,您在援疆的棉花地里;而今,我高考的时候,您在援藏的青稞田里。父亲,保重!”
2017年9月1日,儿子考上大学,第一次去奉贤海边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报到。如果陈前在上海,一定会开车送儿子去上学。但是,他远在西藏,她的爱人又是高三班主任,两个人都没有办法送儿子。儿子一个人倒了几趟车到了学校,发了一张在寝室门口的照片。陈前把歉意和思念隐藏起来,给儿子写了一首诗歌,儿子也用诗歌来回应。
▲陈前发给儿子的诗
一张行军床
上海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40人,来自上海不同的区县,彼此之间也不熟悉,要聚在雪域高原开展工作,面临诸多的问题和任务。他作为72年出生的副领队,算是工作队中年级较大的,要协助80年出生的年轻领队带好这支队伍。他要分管的工作包括工作队重要文件和工作方案的起草、工作队的日常管理、工作队的学习与宣传生活、工作队队员岗位的安排和工作指导,还要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和党建项目等。大家都知道,援藏干部陈前是一个大忙人,往往是披星戴月,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工作队和学校,有时常常工作到凌晨。
在西藏工作,中午最好小睡一会儿。本地干部中午也有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可是对陈前来说,由于手头事情多,许多时候,他中午就在办公室,不回住处。比如,找多次逃学而本地教师已经失去教育耐心的学生和家长做工作。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当地的老师看了心疼,就在他的办公室放了一张行军床。在办公室放床,这是少有。有些时候,他中午实在是累了,在办公室躺一会儿,手机闹钟时间只有10分钟,提醒自己10分钟以后又要处理别的事情。
不知疲倦的创新者
上海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受援单位是西藏唯一的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援藏的任务包括受援单位办学条件改善、教学质量提升、素质教育推进、发挥辐射示范作用等。这些任务,都面临瓶颈,每一项推动起来,都有诸多的困难。但是,陈前没有退缩,而是和学校班子成员一起,满腔热情,不怕艰辛,积极推进。有人劝他,在西藏,把身体保养好,工作吗,做出几个亮点就行了,不要给自己太多的任务。陈前明白身体很重要,但是,他更加看重的是三年时间宝贵,中央对组团式教育援藏寄语厚望,一定要珍惜时光,尽可能多地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在他的建议下,学校实行了干部和教师轮流值班制度和学生志愿者队伍,强化了日常管理,他自己带头从早到晚巡视校园,有时星期六晚上11点,他还在巡视学生的宿舍。如今,校园更干净了、学生更勤奋了;在他的策划下,学校启动了学生社团课程建设,学生社团从原先的3个增加至现在的40多个,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渐渐得到实践;在他和领队的推动下,学校开启了针对厌学、逃学学生的特需课程,对于困难学生,他积极倡导以帮扶和情感教育的理念,改变传统惩罚式手段,成功转变逃学学生12人,个人和发动朋友捐出帮困资金3万多元。在他的积极倡议下,日喀则市组团式教育沙龙、日喀则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作联盟、日喀则市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党建创新联盟等校际合作平台得以搭建。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陈前率先提出了基于美好生活时代需要要建设“美好教育”的设想,并和班子成员一起行动起来。目前,他正和大家一起,开展“把美好教育留在雪域”的援藏建功竞赛。一批新的创新项目正在展开……
美丽的石头
▲陈前(右二)在慰问困难藏族学生。
在陈前的办公室里,有一块特别的石头。
一位初三的学生顿珠,从小被父母扔给爷爷奶奶抚养,父母外出无踪影,爷爷奶奶80多岁,家庭收入非常少,顿珠萌生了辍学打工帮扶爷爷奶奶的想法,逃学了。陈前得知后,组织本地老师找到了学生和学生的奶奶。在陈前的办公室里,陈前用自己小时候克服家庭经济困难努力上学的励志故事,说服了顿珠,并承诺帮助顿珠的爷爷奶奶。
每次从上海回到西藏,陈前都要去顿珠家家访慰问。现在,陈前已经成了顿珠家的亲人。顿珠的爷爷生病了,陈前也一道帮忙商议爷爷就医的事。顿珠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孩子。2017年教师节那天中午,顿珠的奶奶在陈前上班的路上拦住他的车,为他送上了洁白的哈达和一块代表幸运的石头。2018年大年初一早上,在四川老家陪父母的陈前接到顿珠奶奶的拜年电话。
由于生源和家庭教育环境等原因,受援单位有厌学倾向的孩子不是少数。陈前不仅关心顿珠一人,而是关心所有这样的孩子。他和领队有一个心愿——不让一个孩子辍学。陈前利用帮扶顿珠的故事,亲自策划了“美丽的石头”主题教育活动和帮扶项目,用顿珠奶奶送石头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激发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学习兴趣和奋斗精神。陈前还亲自拜访和社区的民警、居委干部,动员大家携手关爱困难生社校联动机制,受援单位学生逃学的现象正在得到遏制。
卓玛花的创意
参与脱贫攻坚也是援藏干部的一项政治任务。陈前到了西藏之后,和当地干部群众关系融洽,工作上思路多干劲足,在党总支换届时,他被推选为党总支副书记,扶贫帮困成了他的一项分管内容。受援单位的扶贫任务是帮扶仁布县姆乡和帕当乡的200多户农牧移民。这两个乡离日喀则市区3个多小时的路程,为了设计造血式扶贫项目,陈前短短一年内5次下乡调研,走家串户,和乡村干部、农民一起商议。
大学时酷爱社会学的陈前,在这方面发挥了特别的专长。他撰写了扶贫工作方案,针对贫困乡村的事迹,创造性地提出了“优质土豆扩种”、“民俗摄影营地”、“奶牛养殖合作社”等项目,并一一得到实施。最神奇的是“家庭花圃”项目。陈前到姆乡调研,与乡村干部讨论了一系列脱贫项目设想,如养鸡、养鸭、养鱼、扩种青稞等等,都被否定。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陈前被乡里一农户家中一盆美丽的花吸引了。这盆开着金色花朵的花名叫“卓玛”花,藏民非常喜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陈前脑子里闪现了一个念头——动员农民在家中多种盆景,由学校师生自愿认购。当即,陈前就向这户农民买了一盆花,这位农民觉得好奇:这花也可以卖钱!
对,种花可以挣钱!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想法:一是成本低,二是家家户户都可以养,三是养花的同时农民也得到美的享受,四是学校本身也找到了建设美丽校园的花卉来源。一个月之后,这个设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姆乡的农民培育出了第一批花卉盆景共170多盆,收入1万余元。
远山有雪
援藏是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奉献,也是对精神品质的锤炼。大学攻读理论数学的陈前,是一位勤于笔耕的人。首先,他承担了援藏工作队和学校大量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经初略统计,他援藏一年要撰写的文稿有500多篇,60多万字。有时,为了帮助面临困难的班级,他亲自撰写主题教育方案和制作主题教育课的ppt,为本地教师做示范案例。为了撰写这些材料,他经常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颈椎病经常犯,但是,他没有任何怨言,总是高质量地完成文案工作。
虽然工作忙,他还把援藏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据一位本地的汉语教师回忆:“在刚认识陈校时,我了解到他的专业是数学,但在随后相处的时间里,陈校的健谈、渊博的知识、乐观的性格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尤其是他写的一手好诗,充满了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诗中,我看到了他对家庭、对事业、对朋友、对同事的爱,这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这让我感动!”
进藏一年来,他编辑了个人的援藏诗歌集《远山有雪》,收录诗歌100余首。他创作的诗歌《日喀则的晚霞》在2017年上海市民诗歌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颁奖现场的诵读感动了全场观众。他创作的歌曲《日喀则在等您》深得本地师生喜欢,在日喀则广为传唱。
“远山有雪/那是我昨夜未读完的诗/我要把它们一片一片翻译成绿色/送给这片大地”。
“昨夜是谁无眠/亲吻双亲和儿女的脸/要记住这最美的画/只为今晨的出征/向着高山远路/在更高处托举孩子们成长的梦”。
“既然来过/就不只是路过/而是要留下一路青稞”。
这些都是陈前写给自己的话。他还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援藏生活中,要锤炼自己,进一步体会到如何在承担使命、笑对困难、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过程中见证党性。”
《“奋楫前行 上海力量——扶贫的故事”主题报道》(42)
2018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示上海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报社联合主办的“奋楫前行 上海力量——扶贫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日前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讴歌援建奋斗者、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向本市援外干部人才、志愿者以及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社会爱心人士等征集在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的做法、经验、成效、感悟等以及相关图片、音视频材料,全面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在“”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作者:上海援藏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