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上的艺术家·人物篇 | 陆光正:大型木雕《锦绣中华》是全新思想诠释和艺术表现
木雕《锦绣中华》
木雕《锦绣中华》,是本届进博会入选作品中的首件进场作品,也是进入迎宾大厅迎面第一幅作品。
以长城为主景,以伟大祖国山川河岳为创作主题,《锦绣中华》用全景式构图、多样木雕技法,表达了中国传统审美,展示了气壮山河的国家形象,尺寸13m×4.7m,是目前国内最大单幅东阳木雕屏风作品。
木雕《锦绣中华》(迎宾厅门迎)
材料:椴木、柚木、金丝柚木
尺寸:1300CM×470CM
年份:2018年
创作单位:陆光正创作室
简介:在创作上,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木雕博物馆馆长陆光正,带领百人技师团队,耗时三个月完成。此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创作团队既沿袭运用了中国传统木雕的多样技艺,又充分运用材料自然特性和雕刻拼装技艺相结合的科学手段。从绘画构图中划分雕刻层次和块面,用雕刻块面予以固定、穿插,确保色彩丰富又过渡自然。采用多层叠雕的方法,使作品中的每个造型单元,在相对固定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伸缩延展的空间,有效避免因温度湿度变化导致的开裂变形,宜于永久保存。
木雕《锦绣中华》
陆光正大师从艺60年来,创作了大量讴歌祖国,赞美国家山川河岳的作品,《锦绣中华》是他多次创作的题材。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陆光正创作的《锦绣中华》被台湾南园收藏;2007年,土生土长的东阳人陆光正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传承,陆光正大师有自己的理解。他说:“照搬古人那是因袭,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谈得上传承。”陆光正有个梦想,他要用传统木雕技法创作大型壁画,要推动木雕走向新时代。
陆光正 资料图
2014年,陆光正团队创作的《锦绣中华》置于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APEC主会场;2016年创作的《锦绣中华》与《中华20景》安置G20杭州峰会的主会场,展示了气壮山河的国家形象,表达了中国审美,获得了世界的掌声。
据陆光正介绍,为本次进博会创作的《锦绣中华》融合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理念和表现技巧。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相结合,雕斧劈皴、铁线勾勒、皴擦兼用。全景表现了北方峻岭的山如刮铁、崇山雄厚、气势苍茫,中远景的万里长城立于高山之巅,逶迤连绵、气象万千,近景雕以苍松、红枫、红梅等繁花秀木,春意怏然、生机勃勃。
“虽然都是锦绣中华的大主题,但是不同的场景,就会有不同的表达,不同的样式,不同的艺术处理。对我来说,每次创作锦绣中华大型木雕,都是一次全新的思想诠释和艺术表现。”陆光正告诉记者。“这次进博会的创作,团队以8小时为一工,共花一万多工时完成。”
宏伟巨制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钻研。陆先生回忆,1981年应邀为杭州望湖宾馆创作大型木雕壁挂《白蛇传》,作品完成不久,就出现了较大的开裂,裂缝可容一指,难以修复。“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木雕就跳不出局部装饰的樊笼。”为此,陆光正反复钻研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看到工人们将一座屏风折叠起来准备装箱,顿时心头为之一亮:能不能将大型作品分成若干个单元进行雕刻,然后再组装呢?
经过一次次地探索、失败、再探索。终于,由他承古创新的“大型平面多层叠雕分解组合工艺”成熟了。
木雕《锦绣中华》
多年来,陆光正亦致力于培养新人,全身心助推东阳木雕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蓬勃发展。陆光正的徒弟陈晓鹏说:“师傅学养深厚,要求很严,跟他学艺是一种造化呢。”
陆光正为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创作的木雕作品《锦绣中华》,用料选择了东北椴木、缅甸柚木、金丝柚木等上好木材,按照木材原色的深浅及纹理分别使用,背景为淡雅的椴木,主体为古朴的柚木,穿插装饰金丝柚木。三种材料性能稳定,雕刻质感好,整体和谐,尤以多种木材自然色彩,在暖色调灯光的衬托下,表现东阳木雕独有的空间构成艺术效果。
作品的雕刻工艺全面展现当代东阳木雕的高超技艺水准,按画面的施艺要求,采用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圆雕等传统雕刻技法和彩木镶嵌、多层叠雕的拼装工艺。
据介绍,此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创作团队既沿袭运用了中国传统木雕的多样技艺,又充分运用材料自然特性和雕刻拼装技艺相结合的科学手段。一是从绘画构图中划分雕刻层次和块面,用雕刻块面予以固定、穿插,确保色彩丰富又过渡自然。二是采用多层叠雕的方法,使作品中的每个造型单元,在相对固定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伸缩延展的空间,有效避免因温度湿度变化导致的开裂变形,宜于永久保存。
“在国家外交场合,我们需要有浸润于中国文化、体现中华文化遗产魅力的作品。”陆光正说。《锦绣中华》将中华巍巍群山与逶迤长城完美刻画,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凝聚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当代中国走向国际,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信根基。
作者:李思文
编辑:李思文
图片:袁靖(除另外标注外)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