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他的母亲和恩师决定了他一生的艺术道路……
1898年11月9日,
他出生于浙江桐乡市石门镇。
丰氏家族在当时是诗书礼仪之家,
祖上第七代以下代代都是太学生。
在他的童年生活里,
有三个人对他影响颇深,
让他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
浸透出一颗温柔悲悯的心。
▲童年丰子恺与姑母
祖母识文断字,是一个非常有情趣的人,
那个年代,演戏唱戏,
都被视为是下等人才做的事,
但祖母却冲破这种观念,
请人在家里教子女唱戏,
祖母还常常教孩子们刺绣、
剪纸、书法、画画等,
无形中影响了他的爱好。
他还接续了父亲的文脉:
中国传统文人气质中,
独善其身的修身养性,
兼济天下的志向,
吟诗作词的才情意趣,
品味生活的泰然态度。
父亲过世早,母亲虽不识字,
但聪明贤惠、教子有方,
他16岁小学毕业时,
正值清朝末年和民国建立时期,
中国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旧时代和新事物的激烈碰撞中,
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裹脚老太太,
竟明智地决定将他送到杭州,
去投考新式中等学校,
正是母亲非同一般的见识,
让他得以去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1914年,他赴杭州投考,
结果获得甲种商校榜首,
最后他选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杭州,是他最珍视的“第二故乡”,
在这里他遇到了让他重生、
终身受益、亦师亦友的三位恩师。
单不厂,他的国文教师,
近代著名的文史学者,
与蒋百里、张宗祥同为嘉兴三杰,
为他改名“子恺”,意为“安静”“和乐”。
夏丏尊,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文学家和出版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
丰子恺在夏老师的教导下开始热衷写作。
他的第三位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
在中国近代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李叔同曾对他说:
“你图画进步很快,
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任教,
没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人,
你以后可以以此为业。”
这句赞扬的话,
出自不苟言笑、令人敬畏的师长之口,
这对当时17岁的丰子恺起到了无法想象的作用。
他说:
李先生这句话,确定了我一生。可惜我不记得年、月、日、时,这一晚一定是我一生的关口。
▲弘一法师李叔同(中)与弟子丰子恺(右)、刘质平合影于杭州(摄于1918年)
毕业之后,他在上海专科学校任教,
意识到自己知识浅薄,
于是,他下定决心去国外深造,
由于经济状况限制,
他前往比较近的日本进行学习,
他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
十个月学习深造后,
便回到上海,继续做老师。
有一次会议结束后,他回到家,
仍然忘不了参加校务会议的诸人模样,
便随手拿起一卷长纸画了出来,
这次偶然间的尝试,
却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味,
于是,他便将自己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琐碎小事都画在纸上。
1924年,朱自清将他的,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拿去公开发表在文艺期刊上,
这也是他简笔画首次公开发表。
这幅画一经发表,
就立即引起了著名学者郑振铎的注意,
郑振铎看后忍不住感慨:
“虽然是疏朗的几道笔痕,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我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不久后,
由郑振铎担任主编的《文学周报》,
开始发表他的简笔画,
并在目录中冠以“漫画”二字,
“子恺漫画”就此在中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美术世界,在多数人心目中,他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人。
丰子恺先生用真正的童心和爱心,画出了兴致盎然的儿童世界。保有童心,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拥有爱心,才能有好的家庭教育。
珍视童心·观察入微
▲小猫四幅
▲取苹果
▲爸爸不在的时候
▲建筑的起源
描摹童趣·妙趣横生
▲星期日是母亲的烦恼日
他说:“学习图画,不是为了谋职业、求声名,而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人生追求。”89年前,时任松江女子中(今松江二中)学艺术教师的丰子恺传递出了有关美育的价值观。
丰子恺在松江二中任教时间虽不长,却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美育教学理念。当年的学生平葆华同志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教师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有丰子恺先生,他是常住学校中的,冬天穿一件很厚的丝绵袍子,戴一副眼镜,每星期给全校学生上一次美术讲座。”
他所说的是《艺术鉴赏的态度》《为什么大家要学图画》《美与同情》等美术讲话,其中,《为什么大家要学图画》《美与同情》等名篇收入《国文》教材。
例如,丰子恺在《为什么大家要学图画》一文中直言:“不喜欢图画的人心中往往这样想:‘我将来并不像做画家,并不要靠图画吃饭,不会图画打什么紧?图画课不上也不妨。’又有人这样想:‘学了图画有什么用处呢?做官不用图画,做校长不用图画,做父亲也何尝要图画?’然而诸君想错了。加入照诸君所说,中学校里的图画课是为了欲教学生做画家而设,将来诸君长大起来,我们中国的四万万人全体是画家了!时间哪会有这样的事?故可知学图画绝不是想做画家。”
他还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把初心印在了画上,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
编辑:沈湫莎
责编: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