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时代的诗意英雄 ——读《先秦学术风貌与秦汉政治》
先秦古籍之中成书最早的是《诗经》,其收录诗歌跨度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开国至春秋中叶,《诗经》依据题材不同,分为周人歌谣的“风”、周人正声雅乐的“雅”与周人祭祀颂歌的“颂”三部分。《诗经》是最能体现两周时代社会风尚的标志性文化作品。
孔子是《诗经》文献的编撰者,春秋以来《诗经》中“风”与“雅”的题材发生变化,即“变风”与“变雅”。在此之后孔子将《黍离》一篇不列于“雅”诗之列,而列于“风”诗之中,在孟子看来是“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而此后朱熹认为孔子这一转变是诗歌消亡的转变。朱宝昌先生认为朱熹、孟子与孔子判定诗歌性质的立场均是建立在政治层面的,而非单纯文学性层面对诗歌的考量。孟子指出“诗亡而后《春秋》作”。见证了春秋及其以前诗人时代的结束,战国以后迎来了哲人时代。
哲人时代中的历史人物,其个体地位与前途决定于他们的才能与学术,而非决定于其家世。此一时代社会上有一类特立独行的新型人物,他们以打击豪强、扶植善良为己任,以重交尚义、一诺千金为信条,其身上充满了诗意的浪漫主义豪情色彩。这便是司马迁所歌颂的“国士之风”,而司马迁本人也是这样的历史人物。
美国历史学家胡克在其著作《历史中的英雄》中指出:“历史中的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变性人物,一类是事变创造性人物,历史中的英雄属于后者,即他们的行动乃是智慧、意志和性格种种卓越能力所发生的后果,而不是偶然的地位或情况所促成的。英雄的伟大不仅是要凭他的所作所为如何,而且要凭他这个人本身如何。他们不但能在历史路线上创造交叉点,还善于发挥其特异的领袖天才能力,他们个性积极的烙印刻在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
陕西师范大学已故朱宝昌教授,在其遗著《先秦学术风貌与秦汉政治》首篇论文《先秦文学、政治、人物、学术思想、社会风尚总论略》中指出,春秋时代社会礼制也在不断崩坏,在《诗经》中出现变风与变雅的风格变换,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精神状态、物质生活与人际关系层面从稳定到不稳定的转变。此后他又分10篇论文论述自春秋战国至嬴秦两汉的千年历史中,除秦皇汉武以外,还有孔子、庄子、屈原、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司马迁、诸葛亮和曹操可称为战国秦汉千年之间“哲人时代的诗意英雄”,他们都是政治的参与者,孔子和庄子是政治思想家,其他几位都是著名的政治家,而能成就他们历史烙印的共通特征在于他们同为时代的诗人的浪漫豪情特质,其政治出发点在于民是主题,对民有利才是对君有利之事。
在中国上古时代,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份属性并不是鲜明唯一的,尤其是春秋战国之际每一个人从其出身背景到治国修业的人生经历均是兼容并包的。朱宝昌先生在《孔子——从作〈春秋〉说起》一文中指出,孔子虽然是商人后裔的宋国贵族背景出身,但是他在鲁国著书立说开门迎徒,奠定了其一代圣人的历史功绩。其门下弟子均得益于《诗》《书》《礼》《乐》之教化,或从事商业活动,或投身政治活动,其弟子遍及天下各国。可谓是开春秋时代事变创造性人物。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分为八支,可见孔子的历史壮举影响多么深远,其招徒讲学的模式到战国时期得以推广,才成就了战国诸子百家的文化兴盛。
战国时代,继承老子学说的庄子也为道家学说开宗立派。庄子也是宋国后裔,但他南下入楚求学成才。朱宝昌先生通过疏解庄子名篇《齐物论》指出,虽然关于此篇文献的研究多在哲学层面的探讨,但是其文章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完全可以媲美屈原的《离骚》,庄子虽然在阐述哲理,但其阐述方式是浪漫而又富有诗意的,此一手法善于抓住民心,继而著书立说。
谈及庄子与《离骚》之后,朱宝昌也着重分析了屈原的人生取向。历史的固有印象是屈原是楚国贵族,而老庄之说盛行于楚。但我们不能忽略屈原的时代性,屈原所处的楚怀王时代,楚怀王的历史功绩之一便是吞并了越国。而在之前孔子弟子的学术传承过程中,其后期代表弟子子游,将其学说传到了吴地。李学勤先生曾指出楚地有着完整的《易》学传承系统,与屈原同时代,但比之年轻一些的荀子,后到楚国东部的兰陵当官,并教授儒学。故而可以判定屈原也是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作者在《论〈离骚〉三次求女及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中指出,屈原“忠君爱国”的生命志向,深受孟子影响。孟子思想的特色是民本主义,而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政治诉求是以民为本的,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其诗人属性与诗歌的文学高度在历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汉之际,从秦代汉初法家的严刑峻法体制过渡到文景之治时代的黄老无为思想转变,一直是秦汉思想史的重要课题,朱宝昌先生在《论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兼论道家、儒家和法家》一文中提出了“用法家”这一特有概念,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司马迁之所以书写《老庄申韩列传》,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思想家合为一体,是因为法家大为特为的思想,始于道家的清静无为,兼及儒家孔子的仁、孟子的仁义、荀子的礼乐相结合之后产生。两者是最终实践与最初源发的关系并不矛盾。
朱宝昌先生早年求学于东吴大学国文系与燕京大学哲学系,受教于闻一多与熊十力先生,其作品文史哲互通,国学底蕴深厚别具风采。作者本人早于1989年仙逝,故而《先秦学术风貌与秦汉政治》一书所收文章最近的已逾30载,这些年来先秦两汉的学术研究已经转向出土文献研究,这种纯粹立于文献文本的分析考证,今日再观仍能给学术以启迪,其历史功绩可为一家之说。
作者:冯立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金久超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