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艺术大家靳尚谊:未来,中国水墨的生命力无可限量 | 名家访谈
“时代在变,人在变,但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就像我们中国画始终坚守着线描笔墨的原则,变的是个人。艺术谈创新之前,首先要谈传承。我越来越认识到各艺术门类基础的重要性。基础决定着艺术之本,这是水平的问题。”
多元的样式,各异的风格,丰富的题材……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内的美术创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美术当下的突破点应该在哪里?昨天,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84岁的著名画家靳尚谊先生。在靳尚谊先生看来,中国美术越是在蓬勃发展的状态下,越是需要一些“冷思考”。
报:今天的美术创作拓展出了不少新兴门类。你如何看待当下的这些创作,尤其是年轻人的创作?
靳尚谊: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美术教育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原来传统的画作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今年我去看美院的毕业展,发现每个系、每个专业除了本专业特点保留以外,不约而同玩起了装置,油画有装置,版画有装置,雕塑的装置最多。装置,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格外注重观念。这似乎意味着,专业各自的特点开始模糊了,没有区分度了。我觉得这是我们当下美术教育需要警惕的现象。
报:你认为这种现象暴露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靳尚谊:就说我最熟悉的油画。我们现在的油画,风格多样化,题材处理很丰富,但很多作品其实基础是有问题的。看到注重观念的当代艺术现在很流行,不少油画系的学生基础还没打扎实,就奔着“创新”的当代艺术而去,认为传统的油画没辙了。其实,观念艺术是观念艺术,这个品种和油画没有关系。油画是外来画种,中国的油画发展至今也就100年出头,我们的油画从现实主义直接进入当代艺术、观念艺术,跨越了西方所经历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印象派与现代主义阶段,落下的硬伤不少。
很多年前,我到德国一所知名的美术学院访问,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的素描教学现在有什么发展?”“能有什么发展?跟200年前一样!素描教学的原则永远不变,变的是风格。”当时,对方的回答让我愣住了。
时代在变,人在变,但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就像我们中国画始终坚守着线描笔墨的原则,变的是个人。
艺术谈创新之前,首先要谈传承。我越来越认识到各艺术门类基础的重要性。基础决定着艺术之本,这是水平的问题。风格显示着差别,那是口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画素描,不是靠实地写生,而是靠拍下来的照片。这样的图像很接近肉眼看到的,但与肉眼看到的依然不一样。油画的美,是从真实中提炼出来的。比如它的造型美,是因为有体积空间,那是一种厚重的、富于层次的美;它的色彩美,是因为这些颜色是事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呈现。学油画,最重要的便是懂得油画之美从何而来。其实,这种美就是从写生中来。
报:学油画出身的你,为何近几年常常强调,中国画极其重要,并且以后会越来越重要?
靳尚谊:油画是写实的画种。照相、影像、电脑图像等技术的相继出现,威胁到了它的生存。这也是为什么有很长一段时间油画在西方有些衰落,转而投身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的人不在少数。但中国画不受这样的影响。中国画是写意的,表现力很强,这个画法是很有生命力的。
这几十年,我和欧洲的很多大画家交流,发现不少人都特别喜欢中国画。他们本以为油画到了抽象便无路可走,猛然看见中国的水墨画,像是看见了往前一步的方向。我认为把中国画发展好、推出去极其重要。当然,中国画走出去并不容易,要让西方大众接受、欣赏中国画,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报: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如何看待这种美感的培养?
靳尚谊:美术教育,一方面是专业教育,一方面是基础性的教育。这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包括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方方面面,让人们通过多接触优秀的作品,学会欣赏这些美的事物,自然而然提高审美水平。
嘉宾:靳尚谊(艺术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采访:范昕(本报记者)
编辑:周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