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为何词曲皆美却寂寥
“我们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没有像德奥和其他国际同行对本国艺术歌曲研究得那么全面,处在比较小众的状态。”著名歌唱家廖昌永表示,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了98年,真正长期深入研究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家至今寥寥无几。
难道中国艺术歌曲注定曲高和寡?日前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的会上,国内作曲界、声乐界名家郭淑珍、陆在易、王真、刘辉、敖昌群、王士魁等共二十余位聚集一堂,纷纷就“以美声唱法的中国化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题,展开讨论。著名作曲家陆在易认为,艺术歌曲是高雅音乐中“最雅”的部分之一,受众面虽然小于流行歌曲、抒情歌曲,以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却完全有可能推向更广的受众。
中国艺术歌曲曲高而和不寡
“中国艺术歌曲和德奥经典艺术歌曲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创作的文化背景非常有吸引力。”首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不久前举办时,德国科尔歌剧院艺术总监莱茵哈德·林登受邀成为决赛评委,对中国艺术歌曲深邃情感和丰富文化内涵赞不绝口。
“中国艺术歌曲受到了德奥、俄罗斯、法国艺术歌曲的影响,创作起点很高。”陆在易指出,尽管1920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听上去还有点洋味”,它“传达感情的方式是中国的”,中国艺术歌曲由此开启近百年辉煌历史,《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我爱这土地》等歌曲都备受音乐爱好者推崇。
大部分国际声乐比赛不仅要求选手唱歌剧,也要求唱艺术歌曲,但中国艺术歌曲却在这些比赛中长期缺席。这是廖昌永心头一直以来的遗憾,“中国美声歌唱者要学德国、意大利、法国艺术歌曲,为什么外国人不能学中国艺术歌曲呢?”不仅如此,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和创作发展也较为缓慢。陆在易指出,目前写艺术歌曲的中国作曲家少,高质量的艺术歌曲更少。许多所谓“艺术歌曲”伴奏很粗糙,对母语的四声关系、音节关系、语调语气、逻辑重音的修养欠缺。如何在传统基础上出新,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难道中国艺术歌曲注定曲高和寡?上海音乐学院决意主办首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后,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不仅在短短一个月内有600多位选手报名,其中不少外国选手参赛,决赛网络直播点击量还突破百万。音乐家们惊喜地发现,社会对艺术歌曲探索的需求非常强烈,中国艺术歌曲正在被世界接受。
“艺术歌曲是一种立体式呈现,艺术、音乐、文学含金量高,歌词选择的无论唐诗宋词还是现代诗歌,都内涵深刻。”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表示,歌唱家如能将艺术家、作曲家、词作家的内涵表现出来,由心而唱,会格外打动人心。
学好洋唱法,唱好中国歌
在首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中,美国选手Aaron Scarberry在决赛中演唱了《红豆词》和《天路》,发音吐字标准得让人惊讶。四年前第一次来中国时,他还不会说中文。他说,是听到中国艺术歌曲,让他产生了学中文的念头。“中国广阔的历史文化很多都能在艺术歌曲中体现,用唱歌的方式开始学中文很有趣,也能帮助矫正发音。”
“周小燕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学好洋唱法,唱好中国歌’,让中国声乐作品走向世界,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文化。而唱中国自己的歌曲,甚至让国外选手唱中国歌,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党总支书记江向东评价。
但香港歌剧院艺术总监莫华伦指出,中国歌唱家目前接受的训练基本是以美声唱法演绎外国歌曲,而美声唱法唱中国歌曲有一定难度。因为中国发声方法更往前靠,咬字也有区别:“我刚回国唱中文歌的时候,也唱得一塌糊涂。”
除了技术原因,中国歌曲也不够受重视。“从国外回来的艺术家花很多时间学习西洋的作品,可能认为中国作品字说得明白,词也看得明白,明白之后下的功夫就少了,不如西方音乐功夫下的多,”廖昌永分析。
不少业内专家表示,未来将在教学中更注重美声唱法的中国化发展,推动中国声乐和作品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走出去,挖掘不同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是最好的渠道。”莫华伦在国外举办音乐会从不唱流行歌曲,因为流行歌曲“一阵就过了”,艺术歌曲却耐人寻味,能够不断传承。“声乐课堂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是教授技术,一是传承文化,才能培养出有全面艺术修养、文化修养的歌唱家。” 沈阳音乐学院前院长刘辉说。
相关链接
我们没有唱好中国歌,这是一个问题
郭淑珍
我们并没有把中国歌唱好,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非常重要,虽然在演唱方法上和西洋歌剧都用美声发声方法,但演唱方式还是不同。
教育歌唱家非常要紧,不仅是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更关系民族气质、民族(艺术)的水平。举行国际声乐比赛,各国都规定必须唱本国作曲家的作品。各国都在宣传自己的文化艺术,用自己国家的声乐艺术、音乐艺术来增进互相了解。唱好中国歌曲也是中国艺术家的使命,这代表我们国家的文化。过去中国外交都是艺术先行,还没签约,先派一个中国艺术团出去,那个民族觉得中国不是好斗的民族,也是有文化、很可爱。
但如今什么声乐作品才能在国际中代表中国文化?意大利学派、俄罗斯学派、德国学派都不是自封的,要经过文化自然强势的发展才能形成。而“中国声乐学派”的文化艺术,如今让我深深感觉到,都淹没在流行歌里面了。
我看上海电视台,看《妈妈咪呀》节目里的流行歌曲,台下观众都耳熟能详。代表民族精神、文化艺术的艺术有高低之分吗?我小时候学唱歌,白光、陈燕燕、周璇的歌我都会。学生从流行歌中得到启蒙教育,对音乐产生兴趣很重要。流行歌曲对当下的其他音乐形式也有影响力,不能说对艺术全无贡献,但不能让这个泛滥,不能只有这个。
音乐环境被商业音乐占领,传统音乐门类中的许多艺术形式处于弱势,尤其是中国艺术歌曲,我们歌唱家也要重视。学习外国曲目时,中国歌唱家一般都会参考多个版本的录音演唱,钻研曲谱下足功夫。但面对母语,不少中国歌唱家认为语言不是问题,曲谱没有难度,实则不然。吐字都没研究,中国文字象形又象声,是有表现力的。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陆在易为艾青诗歌《我爱这片土地》创作的艺术歌曲,有些未经深入研究的演唱,是对作品的“埋汰”。我在北京和平解放时见过艾青,这个人非常有性格,非常有棱角。《我爱这土地》写于卢沟桥事变次年。不少歌唱家演唱时悲悲切切的,写清楚了要热情地、激情地,还那么唱,真让人生气。
作为声乐教育者,首先要学习语言,然后学习作品,提高文化,包括我也要学习。“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中国艺术歌曲写景抒情、意涵丰富,更有许都歌词曲谱未尽的言外之意,需要歌唱家结合创作背景用想象力进行二度创作。但我在学校教《大江东去》,学生甚至不知道大小乔的典故,只能从头讲起。
中国艺术团体走出国门,曾在上个世纪轰动海外,让巴黎时兴穿旗袍。咱们有东西,黄自、贺绿汀、丁善德……那么多作曲家的作品,不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吗?文化上创新,首先是推陈出新、承前启后,要有继承,把那些大作曲家与现实生活、民族形式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样中国当代的音乐文化才可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根据作者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录音整理)
作者:吴钰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