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里近150个艺术展纷至沓来 ,欧洲艺术产业百年才走过的发展道路,中国十几二十年完成了!
“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上海文创50条”为上海勾画的蓝图之一。如今,随着一系列重量级艺术博览会的密集登场,美好的图景已清晰显现出来。
龙现代艺术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相继落下帷幕,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等又接档而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西岸馆)、复星艺术中心等艺术场馆里,上海双年展、法裔美国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亚洲首次回顾展、殿堂级美国摄影师辛迪·舍曼的首个中国个展如约而至……据统计,今年11月在申城举办的各类艺术展览有近150个。规模化效应形成的强大艺术磁场,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打着“飞的”前来,“一站式”看展和选购艺术品。
显然,如今的上海已成为全球艺术地图上日益显赫的地标,它所呈现的勃勃生机,让业界为之惊叹。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说:“欧洲艺术产业百年才走过的发展道路,中国十几二十年就完成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向阳坦言,如今上海的美术景象,在他20多年前入行时完全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将目光投向上海?上海缘何能成为美术文博展览活动的集聚地?在采访中,来自全球的艺术家、藏家、画廊从业人员、艺术爱好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两个关键点:完善的文化设施和良好的艺术生态。而这背后,是上海近年来的一系列努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的美术创作和美术事业步入了一个姹紫嫣红、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40年间,上海艺术品市场亦不断升温扩容,尤其步入新世纪以来,博览会展业蓬勃发展,渐成井喷之势。1997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创办,见证了中国艺术市场从弱到强的历程。近年来,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等一批新兴的博览会成长迅速。今年第六届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在短短四天内接待的观众数逾八万。来自全球18个国家及地区103家顶级画廊齐聚一堂。开幕不到两小时,Pilar Corrias画廊带来的一件视频作品便以150万欧元的高价售出;卓纳画廊展品开幕第一天几乎售罄……“上海真是个神奇的地方!”首次参展的卡斯明画廊总监姜天岳发出如是感叹。这家来自纽约的老牌画廊首次试水中国内地市场,带来罗伯特·印第安纳、乔尔·夏皮罗、伊万·纳瓦罗等的作品大受欢迎。“中国大众藏家对艺术品的欣赏、品鉴能力之高,出乎想象,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准。”姜天岳说。
与喜人的成交量相比,更引起学界关注的是,海外知名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近年来纷纷把上海作为中国、亚洲乃至全球的首展地。在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殿堂级美国摄影师辛迪·舍曼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带来的不仅是这位当代摄影大师的九件新作的全球首展,也是世界当代艺术家“朋友圈”“上海时间”的刷屏。
有专家认为,国际顶级艺术资源聚集上海这座文化码头,彰显了上海文化品牌的能见度和吸引力。而让业内格外重视的是,在为国际画廊、海外艺术家搭建平台的同时,上海的艺术博览会展也努力扶持本土艺术家,为“文化源头”建设添砖加瓦。比如,今年的上海艺术博览会推出了多个学术指导性很强的特展,如青年艺术推介展、“破冰·时代”特展、“激活的勾皴点染——11位新锐艺术家的笔墨实践”等,更把第12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请进了会场,美术批评家、艺术学者汇聚上海,共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路径。由八位全国著名的批评家精挑细选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力荐新人,成为艺术新生力量的助推器。
在陈佩秋、周慧珺、鲍志强等名家的领衔之下,全国千余位艺术家的作品日前汇聚首届龙现代艺术博览会,向人们集中呈现老中青三代艺术的创作面貌,涵盖国画、油画、书法、雕塑、瓷器、紫砂、篆刻七大类。
而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是目前国内唯一专门针对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示的艺术博览会。该博览会主要面向积极推广青年艺术家的画廊和坚持艺术创作的44岁以下青年艺术家。除了展会期间评选出相关的奖项、设定相关的激励,还持续性推出贯穿全年的青年艺术扶持计划、海外驻留计划、国内国外专题巡展、艺术沙龙品鉴等,努力建构和完善青年艺术家持续成长发展的生态链。
在上海努力迈向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进程中,为前进步伐注入澎湃动力的,是近年来相关政策的引航。2017年底出台的“上海文创50条”明确提出:发挥艺术品产业在传承历史文化和推动业态创新中的带动作用,形成上海艺术品产业整体优势,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标志,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上海海派文化品牌、上海江南文化品牌”三大主攻方向,明确十二大专项行动、46项抓手工作以及150个重点项目。这之中,包括了建设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未来,人们将清晰地看到这些目标成为现实:加快推进浦东外高桥、徐汇滨江艺术集聚区建设,支持艺术类文化创意园区发展,鼓励举办环艺术院校艺术集市。支持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等发展。激发朵云轩等本土艺术品交易品牌活力。大力发展艺术品电子商务。争取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放政策试点,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艺术拍卖公司和艺术博览会。
2018年5月,市委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上海艺术品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再次提出要扩大艺术博览会影响力。“鼓励国内外知名艺术博览会机构在上海注册并开展实际业务活动。”“对世界顶级艺博会来沪举办展示交易会予以场地空间和资源支持及通关便利、保证金减免、跨境支付与结算等政策支持……”一个个利好消息传来,让业界备受鼓舞。
今年,沪上还首次设立促进上海艺术品产业发展资金,共扶持15个项目,包括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青年艺术家培育平台建设、2017“同路而行”系列活动等。
“同一时间内,有这么多个高质量的艺术博会密集推出,如此受大众欢迎,这样的景象在纽约、巴塞罗那也不可多得。”参与上海双年展创办过程的李向阳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与接纳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很多展览与欧洲同类展馆相比,也是零时差、毫不逊色的。”李向阳说。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大批中国当代艺术新品集结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为什么越来越多世界级艺术家、艺术机构愿意将中国首秀、亚洲首秀乃至世界首秀选在上海?这是他们对于上海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最大认可。”在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看来,这一切的前提是上海领先全国的文化设施布局,“有了这个物质和人文基础,才能促进文化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文化产业的美妙风景。”。
正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永恒的丝线”,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是法裔美国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亚洲首个回顾展。据策展人拉瑞特?史密斯透露,之所以把这个展览放在上海展出,是看中了龙美术馆的独特空间,它的建筑设计极具戏剧性,与布尔乔亚的作品风格相得益彰。在龙美术馆的地面一层,观众可以看到布尔乔亚生命最后二十年的作品;借由向下的楼梯漫步至地下空间,依次回顾她1940年代到200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而得益于龙美术馆的开阔建筑空间,使得布尔乔亚的最大尺寸的几件作品可以同时亮相。尤其是在一楼悬挂的高达七米的铝合金情侣雕塑作品,更是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展出。
近些年在上海,无论国有还是民营美术馆,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统计数据显示,沪上的各类美术馆已从2012年的34家增加到如今的89家,发展速度在全国首屈一指。这之中,除了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等耳熟能详的地标式大型美术馆,还有很多小而精的特色美术馆于中心城区星罗棋布,甚至覆盖部分远郊地区,它们共同丰富着这座城市的美学“色阶”。
“无论什么时间来上海,都可以在美术馆找到喜爱的展览和活动。”从美国游学归来的石小姐感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本市美术馆共举办展览610项,教育活动2497场,观众达493万。而仅国庆七天假期,就有33.8名观众走进这些美术馆,欣赏101场展览,参与103场公共教育活动。闲暇时间走进美术馆,已经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方式。
今年8月上海推出了“1+16”美术馆市民共享计划,以刘海粟美术馆为主会场、全市各区的80余家美术馆为分会场,让美术馆资源合作共享、优势互补。申城地铁沿线“美术馆连连看”等新颖多样的活动,将美展开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上海不断拓展的公共艺术空间,升腾着城市文化的浓度、文化的活力,继而吸引了更多的文化资源和资本要素,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李磊说,对标国际一流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上海已有坚实的基础和稳健的步伐。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聚集更多国际化人才”。100多年前,全世界有创造力的人才都往巴黎聚集,使那成为艺术之都。五六十年前,纽约也因同样原因领跑全球艺术中心。上海应对标巴黎、纽约,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艺术人才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他们扎根这座城市,释放艺术才华,助推上海成为国际一流的艺术品交易中心。
作者:李婷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