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报》App今日正式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同事们为江帆取了个绰号——“神奇女侠”。不是因为她像亚马逊公主一样有超能力,而是因为她来去匆匆,常常听见她的脚步声却看不见人。用她的话来说,自己从来都是动作快、讲话快,不然24小时不够用!
江帆的父母都是老师,所以她从小想做老师,最终却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因为面对的群体都是儿童。
她说:“我很享受儿童保健这份职业,也算完成了我最初的梦想。”
“我们服务的是100%的未来”
沈晓明教授是我国发育行为儿科最具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江帆有幸成为他的学生,并铭记了他的教诲:“为医者,德为先。我们服务的是20%的人群,但是他们是100%的未来。”
▲即便成为医院管理者,江帆仍然坚持每周上一次门诊
江帆每次出诊都会自备许多“小玩意”:漂亮的铃铛、可爱的玩偶,时不时地给孩子们“变魔术”;她的表情极为丰富,一会儿嘟囔着嘴,一会儿眨巴眨巴眼睛。
面对这样一位“孩子王”专家,就算是不懂事的婴儿也很快地熟络起来,检查起来也特别配合。
即便成为医院管理者,她仍然坚持每周上一次门诊。“只有走近并了解需要服务的人群,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作为临床医生,她的信念是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患者和他们家人的需求。
当江帆还是住院医师在急诊当值时,几乎每天都会送来遭遇意外伤害的孩子,他们中的一些因为第一时间救助不力而失去最佳抢救期。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转瞬即逝,家长嘶心裂肺的哭声让她无比痛心。作为临床医生该如何更好“护苗”,她陷入了深深思考。
她深入研究了相关数据,在中国每年有20万儿童因为意外伤害而死亡,而每6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曾经经历过意外伤害,而这些意外伤害中绝大多数都是可以被预防的。正是急诊室凄惨的故事和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触动了她,2007年江帆决定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推出护苗计划——开展“儿童伤害急救技能”教师与保育员培训项目。
经过连续2个月的日夜奋战,她的团队依据全球最新指南建议编写了国内第一本专门针对教师和保育员的培训教材和录像,通过四处奔走联系组织4家儿童医院的儿科精英,历经几百个日日夜夜,通过自己研究摸索的科学、有效培训模式,最终在上海培训了35500名幼教系统的老师和保育员。
有人说,在社区、学校组织培训似乎是医生的分外事,但江帆认为儿科医生的战场不能只在诊室。她特别喜欢这个项目的名称,“护苗计划”就是保护小苗让其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是多么充满希望的工作!
推动“中小学推迟上学时间”政策出台
连续超负荷工作,让江帆出现了频发的室早二联律,夜间会因为心脏不适而被惊醒,但是当她听到培训过的老师在幼儿园用上这些技术时,当她了解到老师把这些实用急救技术再次培训家长时,当她获知外省市的同道在学习上海经验推广这一项目时,她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多重角色带来的工作与责任,让江帆不停地压缩睡眠时间,尽管她明白睡眠对于个人健康的重要性。
1998年起,她开始在导师沈晓明的带领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儿童睡眠健康的科学研究。她和课题组先后在全国9省市开展了3万余名各年龄段儿童睡眠健康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我国儿童睡眠不足与睡眠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发育阶段性和多维性特征,并发现“课业负担过重”和“上学过早”是导致儿童睡眠不足的高危因素。
为了深入研究提高儿童睡眠健康的有效举措,她带领团队对上海地区10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长达4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发现适当地推迟上学时间可以显著提高儿童睡眠的质量,进而有利于儿童体格生长和身心健康。
这一研究结果引起了市教委高度关注,最终经多方论证后在上海地区率先出台“中小学推迟上学时间”政策,并得到教育部的建议推广。这一健康研究推动政府循证决策的理念与经验,也被国际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收录发表,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一系列奖项。
睡眠研究的成果让江帆认识到卫生研究不是“自我陶醉”,而是要转化为公共卫生政策,造福更大的人群。
让儿童青少年自我监测“动态”
近年来,来自教育部的监测数据表明,近20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这不仅对我国儿童健康成长造成影响,更直接关乎未来国民素质发展。
江帆带领团队建成国内首个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动态监测平台,其利用腕表式体动仪监测的大规模人群数据平台已经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质量学生体质监测平台,获取本市中小学生身体活动重要数据,并形成政策建议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通过医体教结合,在整合团队在身体活动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成绩影响研究证据的基础上,联合来自儿科学、公共卫生、体育、教育、心理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对现有的身体活动循证依据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并发布了国内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提供可供全国借鉴的示范性模板。
这一工作不仅在卫生以及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也在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提升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身体活动的重视,促进了学生身体活动的发展。
▲江帆带领团队建成国内首个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动态监测平台
她也密切关注着儿童早期发展。经济学研究广泛证明儿童早期是投入效应比最高的人力成本投资,也正因如此联合国将这项工作列入2015-2030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工作,而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幼有所育”列入其中。
2013年起,江帆作为医学部分的牵头人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育儿周周看”:为0-3 岁婴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即每周根据儿童年龄免费为定制该服务的家长发送一条科学育儿短信,截至2017年底该项目服务已经覆盖76 万家长人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研究证实这一干预措施提升了让儿童早期发展水平且在中低收入家庭效果更为明显。
这一工作也作为中国经验在耶鲁大学举办的儿童早期发展全球论坛以及婴幼儿发展国际会议上进行交流。如今,她的团队在上海工作的基础上,深入云南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工作,深入推进农村贫困县的儿童早期发展的工作。
“神奇女侠”另一面,是女性的温柔与细腻。江帆说,自己的泪点很低。每当听闻病人坎坷的遭遇就不忍不住泪流满面。作为母亲,她太能体会那些危重患儿的家长。为此,她在全院倡导了“危重患儿家庭关爱项目”,每一位员工都在行动。
新生儿监护室里,医生每天都会给重症新生儿的母亲发送一条问候的短信,并告知孩子今天体重长了多少,吃了多少奶,大便有几次,朴素的话语却成为产后在家休养、焦急万分母亲每天最大的期待;在白血病患儿的病房,一个患儿“我想学习”的心愿再一次促动了她心底最敏感的神经。她联手社会志愿者为孩子们开设了医院中的“博物学园”,来自各界的志愿导师为孩子们联手献上“知识大餐”。
现在,她又在思考如何打造“无哭声医院”。怎么样才能让手术室、注射室,这些孩子最恐惧的地方没有哭声?温馨环境的营造、服务流程的改进、专业技术的提升、融入家长的照顾计划……这是一项需要多团队、多部门参与的艰巨任务,但她很有信心,因为这里有一群用心在呵护儿童健康的白衣天使们。
(本文收录于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编撰新书《从银蛇奖到沪上名医》)
>>>名医简介:
江帆:
发育行为儿科专家,中共十九大代表,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青联副主席。
长期从事社会环境因素与儿童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尤其在儿童睡眠、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等多个领域研究成果,实现了向公共卫生政策转化。发表论文140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篇。
作为医院管理者,她提出“打造无哭声医院”理念,带领员工在儿童先心病、白血病等疑难杂症诊治技术上取得不断突破,推出一系列“呵护患儿、关爱家庭”人文项目,获得了社会和百姓的认可。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多项人才计划及奖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作者:夏琳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张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