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出要让蟋蟀成为“民族昆虫”的人,还要研究更多“民族生物”,你赞成吗?

2018-12-10信息快讯网

这个提出要让蟋蟀成为“民族昆虫”的人,还要研究更多“民族生物”,你赞成吗?-信息快讯网

近日,一篇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的文章发表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引起人们关注,尤其结语中延伸的“蟋蟀是一种负载中华文化的民族昆虫”的提法,成为争议焦点。

蟋蟀我们都非常熟悉,又名蛐蛐、促织,用《中华古今注》的说法,其“秋初生,得寒则鸣噪”。

蟋蟀的叫声,在乡村生活过的人,对《古诗十九首》描绘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诗意情形,想必都会有切身感触。王安石之“少年不知秋,喜闻西风生。老大多感伤,畏此蟋蟀鸣”,更把蟋蟀的叫声赋予了情感色彩。追溯起来,古人的确很早就已经熟悉蟋蟀了。《诗·豳风·七月》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唐风》中有一篇径直名曰《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云云。宋人张文潜非常推崇前面那首的笔法:“《诗》三百篇,虽云妇人女子、小夫贱隶所为,要之非深于文章者不能作。如‘七月在野’以下皆不道破,至‘十月入我床下’,方言是蟋蟀,非深于文章者能之乎?”

这个提出要让蟋蟀成为“民族昆虫”的人,还要研究更多“民族生物”,你赞成吗?-信息快讯网

文章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天嘉博士表示,“民族”是就人类而言,昆虫当然谈不上什么“民族”。“民族生物”是指特定民族社会及其文明与之发生特殊关系的生物。这涉及另一门新学科“民族生物学”,它研究当地人在特色文化和独特自然环境下,与当地独有动植物进行有趣互动,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中国斗蟋、巴厘岛斗鸡、西班牙斗牛都值得研究。科学人类学家还从某个区域或民族文化的视角,研究自然知识生产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民族昆虫”的概念可以从这些意义上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谈的是中国的蟋蟀品种,尤其是博戏蟋蟀。其实,只要结合语境和民族生物学,就不会误读我的原意。”陈天嘉说。

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华文化,我们会联想到传统儒释道等哲学和宗教思想层面的东西,比较高大上。但文化也存在于民间日常生活中,有器物层面的体现。宋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皇家贵族、文人墨客、市井百姓都曾一度喜爱斗蟋蟀,大书法家黄庭坚甚至赋予蟋蟀五德标准。中国人在斗蟋器具、比赛规则和产业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特有的文化现象。

至今,山东宁阳、宁津、台湾新化镇等地还有成熟的斗蟋文化产业。

“斗蟋蟀”,即蟋蟀相斗,是一项古老的民间搏戏活动,相传始于唐朝。《清稗类钞》云:“斗蟋蟀之戏,七月有之。始于唐天宝时,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成于五代的《开元天宝遗事》早有“金笼蟋蟀”条,云“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皆效之”。

这个提出要让蟋蟀成为“民族昆虫”的人,还要研究更多“民族生物”,你赞成吗?-信息快讯网

陈天嘉说,团队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资源,从当代科学的视角整理传统自然知识。我们研究过单质砷、秋石、人部药、尿疗、食用胚胎等,研究人们制造、加工、使用它们的科学原理和历史依据。除了史料研究之外,也做模拟实验,使用当代检测手段。

研究对象是旧的,但力图有新的视角和手段。

“研究贵在求知,我们基本没有受到国家研究基金专门资助。这样的研究,读者少,引用率不会高,不会给刊物提高影响因子,审稿人也不好找。现在有学科外的读者注意到,也算是幸事吧。”他说。

文章发表后,也有网友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就认为,斗蟋蟀有赌博色彩,而且产生了“蟋蟀宰相”“蟋蟀皇帝”“蟋蟀相公”等皆非美谈,而极尽贬损的绰号,位高权重者置国家大事于不顾而沉迷其中,蟋蟀作为无辜者,其所承载的负面形象的比重便不免加大起来。

更有网友指出,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说法,蟋蟀是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这些都要漠视的话,负载中华文化难免成为侈谈,所谓民族昆虫就更要“打脸”了。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综合自科学网、凯迪网络

传统博戏竟成最氪游戏?“斗蟋蟀”赌场不到五天累计赌资上百万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邵明安:为绿水青山奋斗一生
人民日报社论:筑牢民族复兴的宪法根基
广西传承多民族优秀文化打造魅力壮乡
【地评线】秦平:八项规定六周年,好作风正在成为习惯
刚刚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坚持乳腺癌筛查到底有多重要?最新研究发现:女性定期接受乳腺X光筛查可大幅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40年:来自56个民族的家国故事》系列微视频开播
美丽乡村·黑龙江金星村:北方的“最炫民族风” 游客直点“中国赞”
一位蒋介石日记研究者的思考
英雄烈士研究中心召开首季文物研析会,促进革命文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作用
默克尔专机发生故障,墨西哥前总统专机遭出售……领导人专机成为G20焦点
敢想、敢做、敢演,让小剧场戏曲成为戏曲创新发展的“进行式”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访问葡萄牙,这个国家愿成为“一带一路”欧洲枢纽
笑着笑着就抑郁了?张首晟的遗憾,能否成为关注微笑型抑郁的起点
生物梅里埃:落沪十四年,“后进生”变“尖子生”
美国圣母大学阿拉伯语与中东研究教授郭黎: 追寻“活的”阿拉伯语文学的历史印迹(下篇)
垃圾投放的权利与交易:一项观念史研究
大开眼界!人类花百年规划设计的铁路网,这些无脑生物26小时就搞定了
白宫“大洗牌”有点尬:办公厅主任凯利月底离职,热门人选却拒绝补缺
伦敦对英国有多重要?不,不同于纽约对美国、上海对中国那样|专访约翰·罗斯
试读 | 一块农田是如何发展成为金融和科创中心的?《大浦东》里有答案
中世纪油画,败也微生物,成也微生物
三年前因22起命案被判无期,三年后新增56条命案指控!前警员让“战斗民族”闻风丧胆
令人羡慕的天生“吃不胖”!澳研究人员发现关键基因
“大洋洲研究高层论坛”:中澳关系走向何方,需参考明年澳大选结果
走街串巷的贴心人(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首期投入270万,支持青年科研!宁光院士领衔“糖尿病临床研究项目”在沪启动
新华社述评:40年,极大丰富民族精神内涵
人民网评:国家公祭日,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废弃的矿坑也能成为旅游景点,看这些国家如何“变废为宝”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空气污染或致儿童智力障碍
在“全球史”语境中研究内亚史
“90后”作曲家交出80分钟民族交响音乐史诗,海派民乐以创世神话题材突破自我
1亿年前的古鸟也“脱发”?刚刚,古生物学家宣布发现亿年前古鸟类尾羽琥珀
高烧下仅练琴五小时,他竟成为拿下世界五大钢琴比赛之一“利兹”金奖的首位华人
比萨斜塔正一点点变正,它会成为“比萨直塔”吗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陕西礼泉县袁家村:穷山村成为休闲金招牌
地球"动作"最快生物揭晓,和高铁一样快,不是猎豹……
美国外交官在古巴遇“声波攻击”?科学家:蟋蟀而已
外媒:全球昆虫数目持续减少,专家警告百年后恐遭灭绝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