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是最好的告慰,更是奋进的动力

2018-12-13信息快讯网

转眼又是一年。12月13日,在凄厉的警报声中,我们迎来了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自2014年起,中国每年都会以国家之名,在南京举行庄严的公祭仪式。今年,更有重庆、沈阳等地加入了国家公祭的行列,共同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虽说时间是疗伤的良药,但有些历史伤痛,是无法消除的。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墙上,每当一位幸存者离世,就会有一盏灯熄灭。南京大屠杀这一反人类的恶行,带给中国人的是无尽的屈辱和深深的创痛。纵然时间有平复一切创伤的伟力,可刻骨铭心的巨创却在每一个这样的日子里呼啸而来,隐隐作痛。因此,在这样的日子里,一起回望历史,既是为了打捞,也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告慰。

能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对历史知之不深,一个民族也必将行之不远。国家公祭,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现实的审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国家公祭这样庄严的仪式,既是为了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忘曾经的屈辱,更是为了告慰英灵:国家有前途,个人才有希望。国家的强大,个人安全才有保障。铭记,不是沉湎于悲情,甚至不是汲汲于仇恨。铭记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不重蹈历史覆辙。铭记是提醒我们,要活成先辈们希望的样子,用一个强大的中国,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惨剧,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剧。遗憾的是,日本当局对这段历史并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甚至通过修改教科书等方式试图淡化和扭曲这段罪恶史。在中国,一些年轻人也对这段历史日渐淡漠,甚至出现了一些“精日”行径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等等,这都是非常危险的倾向。为此,出于捍卫公理正义,出于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捍卫这段历史的行列中来。“南京大屠杀”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江苏省通过地方法规,对纪念活动进行规范和强化……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中国人民曾经饱受战争的创伤,并从中深刻体会到和平的艰难与珍贵。历史告诉我们,泪水浇不开和平之花;现实也告诉我们,和平只能靠捍卫,而不是祈求。历史的苦难没有让中国人民颓废倒下,反而让中国人民更加奋发图强;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过去,也激发了我们创造辉煌的动力和潜能。

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单向度的。各种文明的碰撞、不同意识形态的纷争,不应该以和平和正义为代价。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如果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战争和大屠杀的灾难就会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是对死难同胞的告慰,也是中国坚定和平理念的宣示。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支柱。今天,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走出那段悲情历史,更是为了创造属于华夏子孙的民族复兴史。复兴路上,远不会一帆风顺。一些西方国家,怀有浓浓的意识形态偏见,不时地以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打压。一些国家逆时代潮流而动,企图遏制和干扰中国的发展节奏。但只要中国人民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就没有人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脚步。

铭记,更是为了砥砺。砥砺国人将不惧险阻,逆风前行。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以国之名,举行国家公祭,来唤醒和构筑民族的共同记忆,来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作者王传宝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