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艺术盛宴中,这些展览呈现了不一样的人文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12月,上海各大艺术机构和场馆为市民们准备了逾百个展览。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艺术盛宴中,这些展览呈现了不一样的人文力量。
烈火冰心·永恒的玻璃探索
展期:2018 年12月11日至2019年3月31日
地点: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
今年34岁的朱丽叶·勒彼里耶诞生于一个百年玻璃艺术世家:曾祖父佛朗索瓦·德孔西蒙是莫奈的好友,十九世纪法国玻璃脱蜡铸造巨匠;父亲艾蒂安·勒彼里耶和叔父安东尼·勒彼里耶同样赫赫有名。不过,朱丽叶并不拘泥于家族传统。她将严谨的玻璃制作过程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起来,并因此拥有了法国“玻璃现代诗人”的赞誉。
这是朱丽叶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个人作品展览。《自由式》《反之亦然》《协奏》《迸发》……35组玻璃艺术作品用极简的形式、动人的色彩、灵动的线条与造型,展示了艺术家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由的热爱。
除了使用来自中国的原料,这位年轻的玻璃艺术家也用作品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探索。由三个对称螺旋组合而成的《迸发》,象征着某种能量的自由流动。朱丽叶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气”的概念为她的作品带来了灵感。
▲作品《迸发》
翰墨高风——纪念钱学森诞辰107周年书画展
展期:2018年12月13日至12月16日
地点:上海图书馆一楼专题展厅
这是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7周年推出的书画展,共展出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创作的歌颂钱学森主题书画作品70余件,诗词与书画相益彰,刻画和呈现钱学森的光辉足迹、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
据悉,钱学森图书馆自2018年5月起面向社会征集钱学森主题书画艺术作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95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古典文学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还欣然为本次展览挥毫写下“科学楷模”题词。
▲董伟民《钱学森》
此次书画展系纪念钱学森诞辰107周年暨钱学森图书馆建馆七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此前“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于11月9日在北京中国科技馆正式揭幕,少年版原创情景剧《仰望星空》于12月10日晚在钱学森图书馆内成功首演。
明年,该馆将举办《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出版座谈会,推出大型原创音乐诗剧《仰望星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全国巡展、“共产党员钱学森”上海高校巡展等在内的一系列主题纪念活动,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小报里的大社会——上海大学博物馆藏近代上海小报特展
展期:周一至周五 9:00—16:00(周六、日暂不开放)
地点:上海大学博物馆
中国最早的小报出现在上海,近代中国一千多种小报也主要诞生在上海。小报关注社会新闻和娱乐生活,其语言通俗、价格低廉,深受市民大众的喜爱,也构成了海派多元精彩的文化内涵。
本次展览展出了从1897年至1952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近代上海小报,包括《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于1897年创办的中国小报鼻祖《游戏报》,曾创下当时小报发行记录的《立报》,抗战时期由十家小报联合创办的《战时日报》等。《晶报》《金刚钻》《福尔摩斯》《罗宾汉》等小报界的四大金刚也悉数登场,其中《晶报》被誉为三日刊小报的“开山祖”。近代上海滩闻名遐迩的娱乐场所大世界、永安天韵楼都有自己的“游戏场报”。《开麦拉》《无线电》《范朋克》的报名就体现出时代特征和流行元素。而以《海风》为代表的“海派方型周刊”,是小报史上不可略过的特殊小报形式。展览最后以《大报》和《亦报》收尾,这两份报纸与当时的《新民报》合并,是为今天《新民晚报》的前身。
展厅中,一份珍贵的《上海报》极为罕见,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指导工人运动,于1929年以小报的形式,在上海出版的通俗性报纸。该报着重反映“工人、农民以及士兵、贫民的生活状况”,屡遭查禁,多次更名,后来与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红旗》合并为《红旗日报》。这与当时的《社会日报》《立报》《辛报》《昌言报》等,都是那个时代具有正能量的报纸。此外,展览还以实物和数字化的形式,展示了数百种各具特色的小报,既有《飞报》《铜报》《血报》《小晨报》《时代报》等珍贵的创刊号,还有《鸣报》《物质救国报》等难得一见的小报。
开幕式上,上海市收藏协会集报专委会会员杜永平向上海大学捐赠了从晚清时期的《申报》《时务报》《消闲报》到当代《申江服务导报》创刊号等各类上海发行的报纸5000余份。尤其是一份1873年清代同治年间发行的《申报》,非常珍贵。收录有80种小报图文信息的《近代上海小报图录》同步首发,这是迄今为止第一种以上海小报为专题的图录资料,为近代上海新闻和报刊研究提供参考。
此次展览的举办地是上海大学新落成的博物馆,该馆面积近5000平方米,以海派文化、上海方言文化以及老上海大学的校史为主题,收藏各类小报数百种,以及与上海文化有关的藏品数千件。
读瓷——当代陶瓷艺术的璟通现象
展期:2018年12月9日至12月20日
地点:璟通艺术中心
非陶艺家介入陶瓷创作,会绽放出怎样的光色?这个展览告诉你。
近年来,璟通艺术中心与各个门类的艺术家联手,进行陶瓷艺术的二度创作。通过跨界的艺术嫁接,把传统视觉审美意义上的工艺品,转换成有当代美学体系的陶瓷艺术品。有艺评家将此现象命名为“璟通现象”。
▲傅申《与钟寿仁合作淇园春雨图》
三年前,当傅申、陆蓉之夫妇专程从台湾出发,几经辗转前往景德镇璟通陶瓷创作基地进行艺术创作时,故事就已经展开。次年,艺术家陈强、肖谷二位艺术家的相继加入,以及之后不间断的学术交流,让这一现象发出了迷人的光彩。
从此次展览可以看出,该现象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很强的陶瓷艺术当代性,突破了传统陶瓷器皿的局限,把架上绘画、装置艺术、当代雕塑合为一体。
▲肖谷《葱葱青山》
瓷艺家、国画家陈强此次带来十余件作品。他对瓷器有着自己独特的体悟,“当陶瓷为之器,并成为实用器皿的时候,她的‘前世今生’随着时代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趋向。'器 物载道'是无形的'道'依存于有型的器物才能得以显现。 艺文之道与匠人之技共同赋予了陶瓷艺术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器之道'核心是人,在于与之生发和共鸣的人。”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