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纳忆苏联要他对付赤色中国:这6亿人靠一把米活着……|杨成绪
编saying:正在举办的“新时代大国外交系列五讲”即将进入1月6日的中俄关系档期。大国之间如何博弈,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驻奥地利前大使杨成绪曾有在两个德国的十年工作经历,88岁的他花了一年时间研究战后至今的70余年德国外交,并撰2.5万字长文,其中充满着他的亲历和睿见。讲堂整编成上下两篇,从战后德国5位总理的外交内政实践加以刊发,帮助大家理解中国的新时代大国外交。
战后一年,美国修正了建“强大欧洲,虚弱德国”策略
战后西德第一位国家领导人是阿登纳。早在魏玛时代,阿登纳就是一位具有政治影响力的政治家。在希特勒统治时期,阿登纳作为科隆市长,受到纳粹政权的迫害,曾被捕入狱。1945年美国解放德国,重新任命阿登纳为科隆市长。次年阿登纳创建了基督教民主联盟。73岁的阿登纳于1949年出任第一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总理。此后在1953年,1957年和1961年在全国大选中连续获胜,4度出任德国总理。
1949年,阿登纳宣誓就任德国总理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早在战争后期,1944年夏末,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建议对战败的德国应采取彻底非工业化和重新农业化的主张。这一建议于1944年9月在魁北克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正式接受。这个计划的意图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
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加剧,美国逐渐认识到,削弱西德的经济,不利于和苏联抗争。与此同时大规模拆毁德国工业引起德国人民极度不满,不断上街,举行示威游行,抗议西方这一做法。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于1946年9月在斯图加特发表讲话,公开表示,美国不再奉行“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的方针政策。贝尔纳斯声明“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这一巨大的工业的德国,变为贫民窟。欧洲的重建,特别是邻国的重建将会十分缓慢”。
同时,面对欧洲邻国始终怀有的深深顾虑,阿登纳表示理解。他主张“有必要需要寻求一条道路,它既能考虑欧洲的安全需要,又能使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得以重建。”
战后10年,阿登纳访苏,经过艰难谈判,建立双边关系
在德国投降10年之际,美英法三国于1955年5月5日结束对西德德占领,德国在与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正常化的情况下,开始重视和苏联的关系。同年9月8日到14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阿登纳和外交部长勃伦塔诺一行正式访问苏联。
根据苏德两国事先交换的照会和谈判,双方各自理解此行的目的是:一,建立外交关系。二,讨论实现德国统一的原则和方针。三,德国要求苏联释放目前正在苏联拘留服刑的万余名战俘和非军事人员。
苏联方面主要的谈判成员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和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阿登纳总理在谈判一开始就要求苏联释放德国战俘和非军事人员,这个问题如不能解决,两国就不可能就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达成协议。在涉及到德国统一问题苏德双方更是尖锐对立,断难寻求到共同点。苏联坚持要通过美苏英法四大国的谈判,采取措施,争取早日实现德国统一。西德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主权独立国家。西德主张要按照西德的意志实现统一,对此遭到苏联的断然拒绝,强调东德西德都是主权独立国家,应该由东西两个国家通过谈判,根据人民的意愿,实现和平统一。
1955年9月11日,阿登纳(前排中)和赫鲁晓夫(前排右)在莫斯科
苏德双方在谈判中互不相让,在最后阶段,阿登纳决定谈判没有结束之前,将立即乘飞机返国。苏联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表示他们承诺,将释放这些德国人员。德方要求苏联做出书面声明,遭到拒绝。德方未再坚持,最终苏德双方除了在德国統一问题上进行激烈交锋,各自保留了各自意见外,双方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在阿登纳和苏联领导人多次交谈中,特别在私下交换意见中,赫鲁晓夫一再强调,“赤色中国将如何发展,令苏联感到担忧。”赫鲁晓夫谈到,“这个国家拥有6亿以上的人口,每年还要增加1200万的人口。这些中国人靠一把米过活,这该发展到什么地步呢?”最后赫鲁晓夫当面向阿登纳提出,要西德帮助苏联,对付赤色中国。阿登纳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赫鲁晓夫相当突然地说,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很困难的。因此我请您帮助我们。您帮助我们对付赤色中国吧!他还犹豫地补充说:“并且对付美国人……”
阿登纳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在我逗留莫斯科期间,赫鲁晓夫曾提过三次。我不接受这个请求。我很清楚,这样做将是对欧洲和美国不守信义,并且在这个时期以及在没有同其余自由世界取得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就去帮助俄国人,无非是把头伸到狮子的口里去。”
苏德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次年1957年在战后西德第三次全国大选中,创造了联盟党在大选中得到的最高支持率。这也和这一年东欧地区发生波匈事件,苏联出兵有着密切的关系。
阿登纳在演讲
勃兰特继续推行新东方政策,犹太人墓碑前下跪
1969年德国第五次大选后,社民党获胜,和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由勃兰特出任总理,他一如既往的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缓和和苏联的关系,谋求和波兰等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
在勃兰特看来,国际形势的发展有利于德国开展积极的外交,谋求德国在国际上一席之地。他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发展由四大特点:一、最为重要的是,两个超级大国维持威慑均衡,为德国提供了活动余地。二、美法矛盾加剧,法国总统戴高乐从1959年从北约最高司令部撤回法国地中海舰队。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法国与美国和北约的关系紧张。三、美国对欧洲统一的支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欧洲人并没有把握,美国是否真正愿意欧洲具有独立的意志,四、俄罗斯对中国的忧虑大于对西方国家的忧虑。赫鲁晓夫寄希望于西方国家认真对付中国的威胁。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就直接告诉勃兰特“中国是俄国的主要忧虑,现在这种忧虑超过俄国对德国的忧虑”。
正是在这种变化不定的国际形势下,勃兰特出任总理后,决定将发展和苏联以及东欧国家的关系放在他的外交政策首位。摄于苏联对中国的疑虑不断增大,他将发展对华关系放在第二位, 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这一期间,联邦德国首先于1970年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莫斯科条约,双方保证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承担不使用武力威胁和不使用武力的义务。随后,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经过两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72年实现了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化。1973年,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同年联邦德国分别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0年12月勃兰特总理应邀访问波兰,在遭受纳粹杀害犹太人的纪念碑前下跪。这件事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成为具有久远历史意义的大事。
1970年12月,勃兰特在犹太人墓碑前下跪
勃兰特谋求和苏联东欧缓和相互关系,在国内外影响日益上升。但勃兰特总理身旁的秘书纪尧姆被揭露为东德的间谍。1974年勃兰特引咎辞职,继任者为原财政部长施密特。不少德国媒体分析,德国企业界对勃兰特的经济,税收政策不满是真正原因。
施密特执政八年,在美苏中大国关系间斡旋发展
施密特自从1969年先后担任联邦的德国的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自1974年起到1982年,施密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还是著名的政论家,他著书撰文论述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目光尖锐,深刻分析中美苏三国的特点。
在这期间,中美苏三个大国的相互关系正处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变化之中。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改变了中苏同盟共同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战略态势。苏联担心中美的接近,忧虑美欧加强关系,使苏联处于不利地位。
施密特着重剖析美国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一方面,只顾维护美国的安全利益,而忽视欧洲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他也高度评价美国作为欧洲的盟国,为确保欧洲的安全做出重大的贡献。
中德两国建交后,施密特总理是第一个访问中国,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和毛泽东进行晤谈的德国政府领导人。施密特一向高度评价中国的作用,预见中国是“明日世界的赢家”,充分肯定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改革开放的成就。
1975年11月,施密特总理和夫人游览故宫
显然施密特理解中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加剧,有利于德国争取和苏联缓和关系。施密特十分注意,中美的接近不应为加强美欧关系和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在施密特的回忆录中,他谈到,勃列日涅夫花了很多时间在他面前数落中国,也对施密特即将访问中国,持十分怀疑的态度。施密特访华后,他得出的印象是,“中苏两国互不信任,但有一个重要区别:北京相信可以估计苏联的态度,而莫斯科感到他要解的方程式中有太多的未知数。”
1977年施密特访问美国,会见美国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布热津斯基主张美欧应当向北京出售武器,这将促使中国和苏联关系更加紧张,并使中国纳入美国的政策。这一主张遭到施密特的坚决反对,后来欧洲国家成功地劝阻卡特总统放弃这一主张。
1984年,邓小平会见访华的施密特总理
德国联手英国法国美国,促使苏联裁减SS-20中程导弹
自从197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以很高的速度生产和部署了新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种被称作SS-20的中程导弹,每枚运载3个核弹头,可同时摧毁三个城市,他们只具备中等射程,打击不到美国土地上的目标,但能击中欧洲的特别是西德的目标。这给莫斯科一个对无核武器的德国进行政治威胁和逼迫的手段。
在这个问题上,施密特和卡特发生了争吵,在施密特看来,苏联部署SS-20导弹主要是针对联邦德国的,但美国不愿意就限制中程核武器和苏联谈判。美国在欧洲部署了一部分核武器,如果和苏联谈判,这些核武器也有可能被纳入到谈判的范畴之内。美国始终认为,美国和苏联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解决限制战略核武器。美苏如果就中程核武器进行谈判,势必影响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的谈判。
到了1979年,美英法德四国首脑在法国瓜德罗普岛举行会议,这次会议通过“北约双重决议”。在会上,英国首相卡拉汉和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先后发言,主张西方国家应该首先同苏联就限制中程核导弹进行谈判。这个意见过去一直遭到卡特总统的拒绝。为了缓和矛盾,吉斯卡尔建议先谈判,假如4年后谈判无结果,西方就应追加军备。这一主张得到与会美德英法四国领导人的同意。后来果然没有取得结果,于是西方国家决定自1983年起追加军备,迫使苏联让步。最终达成的中程核武器条约,确认双方彻底裁减这一类型的武器。
施密特和他的前任勃兰特一样,推行“新东方政策”,有利于缓和和苏联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之下,无疑扩大联邦德国在欧洲的活动余地,从长远来看,实现德国统一,也是可以争取达到的目标。(未完待续)
作者:杨成绪、李念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