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次亮相申城,英雄故事让观众红了眼眶,湿了衣襟
革命烈士李白的事迹因孙道临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扮演的李侠而为人所知,李侠被捕时的那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的台词感动了无数观众。时隔60年,当这句台词再度出现在同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台上,依旧让观众红了眼眶,湿了衣襟。
今晚,上海歌舞团的新作《永不消逝的电波》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描摹出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群像。
近年来,影视剧、小说中都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谍战作品,上海歌舞团以舞剧的艺术形式呈现谍战题材,是一次全新的艺术探索。
该剧经过两年的选题孵化研讨,主创团队多次赴上海李白烈士故居、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地采风考察,搜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去年11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选题正式立项,主创团队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穿插了许多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故事。
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李侠的身份不再是同名电影中的杂货铺老板,而是一位报馆的工作人员。报馆是当时信息集合的中心,很符合地下工作者的工作需要。于是,敌我双方的交锋集中在报馆里,剧情由报纸的头版新闻一步步推进,线索围绕记者拍下的几组照片展开,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从今年8月《永不消逝的电波》启动排演至今,整整125天,年轻的主创团队几乎都在早九晚十的高强度排演中度过。12月2日,这台舞剧在江苏太仓大剧院首次带妆彩排后,立刻进入最后的联排。一个舞蹈动作、一次舞台走位、一束定点灯光,乃至旗袍的颜色、投影出现的时间……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扣细合。
《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式亮相,记者发现剧情变得更紧凑,演员对情感的拿捏更准确。上半场节奏相对舒缓,舞蹈抒情、优美,同时也埋下一条条暗线;下半场陡然加速,谜底一个个揭晓,让人有点喘不过气。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可以说是80后撑起一台戏。领衔主演王佳俊、朱洁静出生在80年代初,舞台上都是青年演员,连编导韩真、周莉亚也是80后。而李白烈士牺牲时年仅39岁,与这台舞剧的主创人员几乎同龄。
让年轻演员出演同龄的英雄人物,是上海歌舞团的又一个大胆尝试。“无年龄差”出演,年轻人更容易入戏,他们展现出英雄的普通人那一面,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三十多岁的年纪,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却已经定格。”李侠的饰演者、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王佳俊告诉记者,剧中塑造的革命者更像普通人,他们有痛苦,也有不舍,但因为有信仰,所以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在创作过程中,两位80后女编导韩真和周莉亚把自己完全投入角色,几度落泪。她们希望这台舞剧能吸引80后、90后,甚至00后来看。“让新一代年轻人重温那段战斗岁月,读懂英雄们对党的忠贞和对信仰的坚守。”周莉亚说。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融入了红色记忆和谍战元素,更借助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把石库门、弄堂、马路、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
为了展现上海老城厢的生活,剧中主要人物在设定上就体现了当年上海市民的各个阶层,从报馆员工、黄包车夫、卖花姑娘、旗袍裁缝到学徒工,塑造了地下工作者的群像。为了还原老上海的独特韵味,所有的道具、服装均精益求精,大到舞台上的道具床,颜色、材质几经考证调整;小到板凳、蒲扇、电话机都一一考据,力求真实。二幕,舞者们伴着《渔光曲》跳起“弄堂旗袍舞”,别有江南情趣,原来上海不仅有十里洋场,也有石库门里的烟火气。
“我9岁离家来到上海,这座城市给了我最大的归属感。从艺二十多年,我跳过很多舞剧,但真正属于上海本土的角色,我从来没有碰过。”首席演员朱洁静在剧中扮演李侠的爱人兰芬,她说这次演出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作为上海培养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我能用舞蹈讲述发生在上海的这段故事,来呈现以李侠为代表的一群共产党人的气节,本身就有着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作者:宣晶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