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攻克难题 糖尿病患者或将实现胰岛素非注射给药

2015-07-30信息快讯网

上海交大攻克难题 糖尿病患者或将实现胰岛素非注射给药-信息快讯网

图说:胰岛素注射或将被取代。网络配图

对于胰岛素这类每天需要数次注射的一型和部分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必用药,免除注射痛苦的非注射给药,凝聚了医药科技人员数十年的研发投入,至今仍未有成功的产品。胰岛素的非注射给药可行性和成药性究竟如何?今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生物大分子递药系统研究中心宣布,由金拓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运用自己发明的相转化微针技术,解决了胰岛素透皮贴剂的成药性难题,在久攻不克的胰岛素非注射给药方面取得突破。

2008年,美国辉瑞制药花费28亿美元、16年时间研发的胰岛素吸入剂撤出市场。同时,上海交大金拓教授实验室启动了胰岛素相转化微针透皮贴剂的研究。所谓微针,就是长度小于1毫米的小针点阵,因其能够刺穿作为蛋白多肽透皮吸收主要障碍的表皮,却不造成皮肤撕裂和痛感,被认为是蛋白多肽药物实现透皮给药的希望。用微针贴剂代替注射针剂的首要作用,在于免除注射的痛苦和不便,或许还可以响应血糖水平释药。仅仅是代替打针,业界已经投入了近90年的研发努力,至今没有成功,其中包括一些花费了数亿至数十亿美元的跨国药企。胰岛素的响应性释放,一直是研究智能高分子化学家的热门课题。

微针贴剂概念自1998年首次提出以来,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比如,实心微针没有载药容量,空心微针易折、易堵,须要特殊的推注装置,不能成为贴剂;可溶性聚合物微针刺透表皮后,在真皮层溶解释药,使得针体的聚合物沉积于皮肤,不适合长期而频繁的使用。针对这些困难,金拓实验室发明了通过溶胀而非溶解释药的相转化微针,经糖尿病模型猪和模型大鼠的临床前药效学和药动学实验,证明了其可行性。

现在的胰岛素注射笔针长5毫米,注射痛苦相对过去而言也大为降低,而且可以微调剂量。与之相比,相转化微针贴剂是否有足够的商业价值?金拓教授介绍说,胰岛素注射笔调控剂量的最小间隔是1个单位,而相转化微针贴剂如果冲压成6、8、10个释放单位的片子,在三个尺寸中选择一到两片,三餐前贴附,便可代替胰岛素注射笔,实现6到20单位的给药。虽然剂量间隔大于注射笔的1个单位,微针贴剂多了一个安全选择,即感觉给药过量时立即揭去中止用药,而注射后的胰岛素则取不出来了。

“除了不用打针和可随时揭去,胰岛素微针贴剂还可耐受60°C高温,具有携带出门不需冷藏、不怕结冰等方便之处。”金拓教授说,一个新概念的递药系统问世,会带给同行一种可能性、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以及成药性。血糖响应性微针贴剂是在化学交联的水凝胶的基础上的进步,其显示了按照体内葡萄糖水平释放胰岛素的可能性。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