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之旅 | 邀您一起畅游戏曲电影世界
邀您一起畅游戏曲电影世界
近年来,戏曲电影不断涌现,尤其是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中国戏曲的繁盛地,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戏曲电影,如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昆剧电影《景阳钟》沪剧电影《挑山女人》等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
为了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唱响上海的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让戏曲电影走进更多普通观众中,使戏曲电影与其他类型电影一样为大众所接受,由上海市电影放映行业协会主办的“戏曲电影沙龙”于12月21日在静安区文化馆举行,带领观众们打开戏曲电影之门,了解戏曲电影,畅游戏曲电影世界!
活动嘉宾介绍
《廉吏于成龙》导演 郑大圣
沪剧电影《挑山女人》导演 汪灏
主持人介绍
SMG主持人 唐健
01《廉吏于成龙》
主持人:其实《廉吏于成龙》在京剧舞台上也算是一个新编的故事了,这个故事先是成型在舞台上,然后再把它电影化了,是这样吗?
郑大圣:京剧《廉吏于成龙》是上海京剧院的杰作,它是一部新编历史剧,所谓新编历史剧就是说它不来自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哪怕是折子的一部分,从最初的音到音乐,到唱腔到表演,所有的戏法全是新时期做的,而且是清朝的戏,这对京剧而言是属于新戏。
郑大圣:这部剧同样在舞台上声名卓著,极其成功,在我们开拍之前,他们在台上已经经历了12年打磨的时间,这是一般戏曲的一个基本规律,它必是一个舞台剧的精品力作,它从脚本撰写,从唱腔设计到表演艺术都已经是相当优秀。舞台表演的状态接近完美。
《廉吏于成龙》剧照
02《挑山女人》
主持人:汪灏一直以来在戏曲方面颇有造诣,不光是电影,对于戏曲的电视节目、栏目以及戏曲舞台上的一些呈现都有自己很多的心得,您的这部《挑山女人》我不知道在场的观众朋友有没有看过,您跟大家来介绍一下吧。
汪灏:这是一部沪剧的电影,反映现实生活的这么一部戏曲,这部戏应该也是在上海舞台剧里获了最多奖的,囊括了整个中国舞台剧国家级的最高奖项。它反映的是一个山区的母亲,几十年前因为丈夫去世以后,她怎么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残疾的,两个双胞胎,怎么用她自己柔弱女性的双肩去做一个女性不太会从事的工作,山区的挑妇,用这样的方式十几年的时间把孩子抚育成人。这是一个来自于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也是若干年前感动中国的一个原型。
《挑山女人》剧照
03 戏曲电影与现实生活
主持人:汪导的戏是个现实题材,而且是当代的,您这个是现实题材的,这个景怎么办呢?
汪灏:实际上整个戏曲电影还是面临着两种大的分类或者说状况,一种就是以京昆这样的一些剧目为代表的,尤其是京昆的传统戏,它程式技巧特别多,特别追求中国戏曲所谓写意的,这是一个类型,还有就是包括京昆也有的近年来的一些新编历史剧和以上海沪剧为代表的特别反映现实生活的,几乎完全真实的。它就与所谓传统的写意标准有一定的距离,它不是传统京昆的写意,但是有一点,即便是这样的沪剧,即便是这样的新编历史剧,它还不是真实生活,它跟我们惯常电影艺术所表现的那种真实其实还有距离。
04 戏曲电影之路如何走下去
主持人:那么为什么要让这个戏曲电影继续往下走呢?
郑大圣:这些年戏曲电影的制作多了起来,政府很给力,政府给资助、给资源、给指令,要求把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用影像保留下来。这个的意义,我觉得在今天不能以市场看,上海话都快没有了,你日后真要学上海话你要去看《挑山女人》,相当正宗的上海话其实是保留在上海沪剧院。在保留文化差异性,保护文化多元性生态上面,使得戏曲学院有了一个新的价值。在大的环境下,这是一方面。戏曲电影可以怎么更好地走进当下的视野,怎么在未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不管是沪剧的、昆曲的、京剧的,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现在年轻的观众更有兴趣地喜欢,去追看、去研究,这个事情说来就更复杂了。一个是针对于戏曲电影的,是皮之不存的问题。现在的市场和戏曲后面又有一层,是传统的戏曲所从属的一整套古典的、传统的、古代典雅的生活方式不存在了。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戏曲怎么走进当代的生活,怎么再走入未来,它要先解决这个问题。
汪灏:实际上中国电影的发展,从一开始会选择和中国戏曲的结合,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是这个社会主流的文化消费的一个样式、一个品种。
05 戏曲电影和普通电影的不同
提问:作为一个戏曲电影的导演,和普通电影的导演之间有什么区别?导演的手法上会有一些什么不同?
郑大圣:什么都不一样。拍戏曲的场景,我们不会要平的光,我们一定要立体的,我们要故事片当中的戏剧性一样,那种写实氛围的。其实后来我明白,这个后面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本质的不同是,无实物、虚拟表演、一桌二椅,一个马便是千军万马等等种种的一切,它背后的系统是中国画的系统,是没有纵深的,人都是托底的,在白板上的虾。
汪灏:散点透视。
郑大圣:就像我们的国乐是没有乐章数学般的结构的,就是一个琴谱制的都是指法,那是武林秘籍,所以你打出来的谱和他打出来的谱是完全不一样的,听着完全就是两个曲子。但是我们惯常的所谓故事片的叙述,它的背后其实是西方的系统,它的视觉上强调纵深,去追求纵深,因为电影其实还是一个二维的光影,所以永远本能的是我要把平的拍的有深度的纵深,所以我不能要平光,我要侧的,我要光反差,背后的走道、路好像延伸的很远。因为西方人画面是强纵深的,它的声音、音乐也是有一个很精密的数学般的架构的,所以事实上根本是东西方两套美学系统的差异,这不止是戏曲和电影两个子系统的不同,所以事实上一切都是不一样的。
06 戏曲电影的观众群体
主持人:那么多年来,观众也算是养成过程,他们从电影院里面看戏曲电影,他们内心的心态,潜意识里边也已经说服自己了,说戏曲电影我们要假定它,从这上面,就像您刚才说的,比如说演红娘的老演员可能是70多岁、60多岁了,依然在表演一个少女的状态。您刚才也说了,可能年轻的演员他未必能达到这种艺术表现的状态,我就在想,现当代的电影技术已经是那么发达的情况之下,包括现在中国的电影那么大,大家可以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曾经有中国的戏曲电影比较繁盛的时候,可能大家对于有故事性的戏曲更耳熟能详一些,所以它就变成了很多种的电影,让大家保存下来了,大家也可以反复地去看。可是当下的电影市场那么大,戏曲电影又是在中国一个比较独特的部分,包括电影节也好,包括任何的评奖也好,都是一个独立成章的单元。在我就在想,可能我是从业者,我会去电影院看这个,现在这样的人不多了。
郑大圣:对,我觉得现在还有可能进电影院看戏曲片的,和八十年代初回光反照时候的繁盛,完全是两茬人。现在还进电影院看戏曲电影的,基本上是比较死忠的戏迷,所以假定性对他们是没有问题的。戏迷的话,他天生是接受假定性的,你七八十岁演一个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都没有问题。因为假定性是从舞台那里接过来,延续下来的。
07 戏曲电影的音乐
汪灏:不全是黄梅调的,如果宽泛地看戏曲电影这个概念的话,五十年代的香港,它拍过一大批根据戏曲故事移植改编的,甚至于它的声音来源就是戏曲演员的,比如说上海的戚雅仙、毕春芳,原声的录音直接拿到了香港,拍摄的演员是夏梦的。
郑大圣:现在叫音配像。
汪灏:有一批这样的电影,当然这个电影形式,从电影史的角度,更早在上海,三十年代开始就有一批,刘琼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都参加过这样的电影的拍摄。
郑大圣:你看李翰祥、张彻、胡金铨,这些都是大陆移到香港去的导演,电影老板很实际,说这个电影这个类型的赚钱,赚这么大的钱,我们也拍。然后他们拍的叫黄梅调电影,不是戏曲片,其实和我们惯常所说的戏曲片,更敞开一点更偏向于音乐歌舞剧,更偏向于好莱坞音乐的那种,又造成了新的一大波流行,这个流行非常重要的是有黄梅调电影,有粤语电影,然后刺激起来的是潮汕语。一看这个类型大行其道,黄梅调也行,粤语也行,加上民间的小调,加上流行歌曲,所以张艾嘉、林青霞她们那一般的《红楼梦》,现在叫青春偶像剧,是一样的。因为这个的刺激,香港本土的文化开始产生了一个觉醒,我们拍潮汕语、拍粤语、拍潮州汕头,拍潮汕语的,从戏曲开始。
汪灏:包括广东粤语的。
Travel in the Oprea movie
其实历史一直是往前延续的,不管是被历史大浪淘沙留下来的,还是顺着历史长河慢慢消退的,其实存在过,特别是像现在用影像记录下来的,我们知道它存在,也知道它当年存在过的价值,以及在这个历史当中如果说是一串珠子的话,至少是一颗珠子存在过,至少让这段历史没有断掉。那我觉得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我觉得戏剧的意义到目前为止,就像大圣导演刚刚说的一样,把一些好的舞台上的精品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到若干年之后我们还回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有迹可循,原来我们是从那里过来的。
来源:微信公号“世界艺术之旅”
编辑:叶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