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上海老城厢是绕不过去的存在

2018-12-30信息快讯网

聊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上海老城厢是绕不过去的存在-信息快讯网

上海拥有14个热闹喧嚣的古镇,但你可曾留意,中心城区还有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城——由人民路、中华路围成的老城厢,占地近200公顷。随着岁月变迁,老城厢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面临许多难题,如何更好地梳理挖掘老城厢的历史底蕴?日前,以“上海老城厢文化价值”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市政协举行,多名学者齐聚热议。

作为上海中心城内唯一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征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老城厢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中国城市基本上都有城墙,城墙以内叫做“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称为“厢”。上海老城厢的地理范围,开埠前包括城内及十六铺一带,而开埠以后,随着租界的开辟、闸北的兴起,“城厢”指整个上海县所属的范围,包括城内、南市、新闸、老闸、江境庙等地。老城厢近千年的演变史,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侧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研讨会由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支持,上海通志馆、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主办。有学者用四个“最”来形容——老城厢是上海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历史最久、最具本土特色的保护区,是上海城区最早开辟的生存之地,是这座城市千年演进中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地方。

“老城厢以江南传统城镇为基底,因市而起,因港而兴,海派文化在此蕴育。老城厢也是上海城市文明和革命历史的见证者,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谈到,老城厢逐步演进成为传统城市的代名词,是中国城市发展活的历史博物馆。讲起老城厢必然讲到上海,讲起上海必然讲到老城厢,老城厢已经成为上海的地理标志,也成为城市的历史标识。

不少学者都谈到江南文化与老城厢的关联。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王依群说,老城厢是上海江南文化滋生地,是传播和研究江南文化的重要基础。宋元时期老城厢就号称“有舟无车的泽国”,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现今的街巷、众多园林建筑都留存着江南城镇的底色,江南文化在古城老城厢生根繁殖,并与中西方文化融汇,从而孕育出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共同构建当代上海文化基石。”他谈到,老城厢中众多园林建筑,非逊色于苏州园林,豫园更是集江南名园之大成,被誉为“东南名园冠”。可见,江南文化最早在上海古城老城厢生根繁殖,并与中西方文化融汇,从而孕育出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共同构建当代上海文化基石。

因此,老城厢作为上海城市的发祥地,是传播和研究江南文化的重要基础。那为什么现在老城厢留下来的园林很少?“这跟上海寸土寸金有非常大的关系,这里的土地比苏州、扬州、嘉兴、南浔贵很多,不少人到这里来,哪怕自己置房子也要小一点。盖房子比园林实惠多了。”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说,后来有一些园林就毁掉了,比如原来的张园1918年卖掉园林盖了房子。此外,半淞园尤其能体现老城厢的华人文化。

同时,老城厢也是上海城市精神发源地。老城厢最早港口建立与海上航线开通的开放环境,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吸引大量人才进驻,汇聚了中西各方、优秀文化碰撞与交融,为城市精神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内在源泉。“我们以前对上海老城厢重商传统是重视不够的,实际上租界开埠过程当中,很多商业服务来自有眼光的老城厢本地人。”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

聊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上海老城厢是绕不过去的存在-信息快讯网

在城市兴起、发展变迁中,老城厢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精神气质。宋元时期上海就有客商南来北往,老城厢被称为“海商驰骛之地”。开埠后,老城厢注重吸收世界最新文化成果,在建筑类型、戏曲改革、话剧电影、新式学堂等方面,数开风气之先。有上海最早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建筑和里弄住宅,有我国现代教育的开端梅溪学堂等。

此外,老城厢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老城厢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风貌保护街道与街巷35条。还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仅豫园商城就有13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2个,客观上,它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活的历史博物馆。

<<<<延伸阅读

近千年来老城厢的重要阶段变迁:

从“上海务”到“上海县”。上海老城厢在南北朝(420年-589年)形成陆地,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形成上海早期居民聚落。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前,设立上海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上海”的名称。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设立了上海镇,随后建立了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分司和监督交易的榷货场。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立市舶司,成为“华亭东北一巨镇”。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己未(1291年8月19日),元世祖忽必烈准上海由“镇”升为“县”。此阶段上海老城厢出现了以下变化:城墙由无到有。终元一代,260余年上海未筑城墙。但到了明嘉靖年间,大批倭寇入侵骚扰中国沿海,于是全县百姓齐心协力用两个月筑起了圆形城池;港口地位确立。

清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上海成为汇合长江流域、沿海及外海航运的中心,是19世纪初的我国东南沿海的第一贸易大港。上海县出产的棉布在国内外走俏,19世纪初销售到英国、美国市场;文化元素集聚。

宋元时期上海即以“文秀之区”称誉江南,明清年间创办了不少制度完备的书院,其中敬业、蕊珠、梅溪等书院最负盛名。此外,老城厢地区荟萃了众多诸如豫园、城隍庙、书隐楼等名胜古迹。

1843年11月17日宣布开埠。此后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租界的开辟,使这座城市内部逐渐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租界城区和华界城区。租界体制的形成,使老城厢商贸中心地位受到极大冲击,市政设施和管理落后,城市环境逐步恶化。同时,租界地区繁荣也激发了华界老城厢的发展。为此,华界采取了一系列追赶措施:进行政区改制。

1912年1月14日上海将原城镇乡制改为市乡制,上海县设上海、闸北、蒲松、洋泾4市及引翔、法华等15乡,县城厢称为上海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小商品贸易发展受到束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上海老城厢依旧是一条条拥挤的弄堂和一些小型手工业。

1978年改革开放后,老城厢的街区面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豫园、城隍庙等重要历史风貌改建,带动了老城厢旅游业的发展。老城厢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步显现。同时,在土地批租开始之后,房地产业兴起,本土居民购买商品房或动迁安置到其他新建房屋,改善了老城厢环境面貌,分流了老城厢人口,促进了市政基础设施完善。棚户区大量减少,绿化、道路,设施大量改观,人口密度逐渐降低。2010年上海世博会推动了老城厢的改造。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丽乡村·浙江下姜村:一抹青山一折溪 江南邂逅“绿富美”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上海马路激荡了岁月并焕发着新生
美丽乡村·江西东阳村:江南乡村之典范 文化颜值之担当
从“宝岛故事”到“上海传奇”——三位沪上台商的改革开放亲历记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在昔日芦苇丛生的滩涂上画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文旅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保护2年以上方可申报
中国脑计划呼之欲出,上海蓄势待发
精心打磨,“上海文化”的招牌亮了
上海公布首批900余所合格的文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名单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学思践悟丨以传统空间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文汇时评 | 老城厢藏着海派文化独有的精神气质
5年,全面深化改革干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
高速路上血压飙到220,如果这个集卡司机没有报警求救……
奇了!上海男篮惜败辽宁却是因为外援拖后腿
170多岁欧洲乐团与上海乐迷结缘十五载,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将第15次在上海音乐厅献演新年音乐会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颠覆超越,创业英雄立足上海书写传奇
应勇学习时报头版头条撰文:努力交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上海答卷
上海一个月内将平均一天一场舞蹈,“天鹅”结队来“过冬,已成上海人迎新年的文化习俗
不断提升人文温度,近五年来上海文化设施形成集聚效应
元旦你上哪种妆?“故宫彩妆”一夕刷屏,让文化富矿滋润重塑当下生活
这些“第一”为上海红色文化注入奔腾不息的理想动力
北京老旧厂房转型升级探秘:从“产业园区”迈向“文化园区”
文汇早读 | 江南文化研究迎来“闪耀时刻”
江南文化研究迎来“闪耀时刻”
葛剑雄:上海的开放,给江南文化提供走向世界的通道
富有灵性的江南文化将在数字时代大露头角
“礼德义美”是江南最值得挖掘的四条文脉
新春走基层 | 黄浦:要留住老城厢风貌,也要提高生活品质
黄浦区老城厢乔家路地块启动旧区改造 | 约5800个居民权证数,预计前期总投入360-380亿元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