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进入国际纪录片视野
“马云是什么样的人,华为手机和苹果有什么不一样……拿着这些选题谈了5分钟,美国历史频道就拍板确定了合作意向。”上海纪实频道总监干超向记者透露,上海日前拿下一个国际纪录片合作大单,与全球知名纪录片机构合作拍摄5部中国题材纪录片。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进行时”的中国创新和创业故事,是业界公认的全球性话题。美国A&E电视网络中国区总裁区咏卿说,“创新中国”正在成为国际纪实作品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内容,并将改变以往相关影像中被符号化了的中国印象。
“互联网+”成为热门题材,改变符号化的刻板印象
5部合拍纪录片目前都已准备开拍,预计将于明年陆续在国内外播出。中国当下的经济生活,将集体走进这些纪录片的取景框。
“互联网+”或许是最快走进国际纪录片选题的中国热词。在与美国历史频道合拍的《中国与你同行》中,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创业故事将被推送给全球观众。这位最有名的中国草根型创业者,如何从推销员做起,最终让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市值超过2300亿美元的故事,被美国的纪录片人形容成最想破解的“中国梦”。而在他个人成功的背后,纪录片也试图探索为何中国能够借助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同样,由KBS(韩国广播公司)和上海纪录片团队联合推出的《超级亚洲》,不仅讲述了中日韩三国贸易如何影响世界经济,而且聚焦中国的大众创业现象——在韩国经济学者眼中,曾经被冠以“贪玩”“没责任心”的80后、90后群体,已经通过个体创业,在中国形成经济合力,甚至有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一代”。
在纪录片研究者看来,“创新中国”成为国际纪录片热门,将改变以往纪实作品中被符号化的中国印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说:“比如,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社会转型期个人的困苦,这样的内容曾是国际纪录片市场上最火的中国选题。”而不少海外纪录片奖项也更倾“苦情”,过去数年间入围的中国纪录片选题90%围绕春运回家、边缘人物的奋斗等题材。“这些社会现象虽然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却难免流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
“中国创新发展的故事不应在世界荧屏缺席。”《超级中国》KBS导演团队表示,越来越多的世界观众希望了解当下的中国,以及中国对全球的影响,“纪录片中的人和事将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样本。”
中国题材海外拓展,需要精通美学和市场两种语言
中国一直被视作纪录片题材的“富矿”,但是以往走进国际市场的作品,往往因为叙事方式“太有个性”,导致传播范围十分有限。业界专家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止步于“你应该懂我”,而是需要创新电视文艺叙事方式,更注重观众的兴趣和体验。
某些在国内业界评价很高的纪录片,就曾因为表达过于自我,在海外市场遭遇滑铁卢。曾有一部十几集总计超过500分钟的中国纪录片,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购入后,重新剪辑缩减为90分钟。不少作者以为是精华的内容,被海外同行剪掉了,负责剪辑的老外很困惑“这些镜头想说明什么”。“比如拍摄一家人,很多人会觉得应该日日夜夜守着,跟拍三五年,最后做出一部片子。‘我是观众的眼睛’是很多纪录片制作人奉行的准则。但是这不应成为纪录片的唯一准则。”一位资深纪录片导演说,“文艺范十足,很想表达却又欲说还休,阻碍了中国题材在海外市场的拓展。”
通过纪实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不能只是创作者的独白。KBS的一位纪录片制作人介绍说,今年年初,KBS拍摄的《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并引发全球讨论。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外交、文化等“宏大主题”,被细腻的故事一一呈现:主创采访了中国火热的楼市,看中国人如何理解房子和家的关系;进入中国的工厂和超市,看中国如何在“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之间做好角色切换。而在世界纪录片市场上,这部纪录片也因为其解读的生活化备受瞩目。令不少观众称道的是,片中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感知传递出来。比如《13亿的力量》一集中,就从一个阿根廷牧场说起,通过生产流通讲到中国餐桌上的回锅肉,用蝴蝶效应解释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有专家提出,中国纪录片需要同时学会美学语言和市场语言,就像电影消费一样,先得有人走进影院,导演才能把故事讲给观众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