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她,医生专门造了一座“小宫殿”
睡在暖箱里的“小五”。(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供图)
她叫“小五”,因为她前面的四个哥哥、姐姐都没有活着离开妈妈的子宫;她也叫“一斤”,这次她活着降临人世,但体重仅545克,一斤多一点。
去年10月15日,“小五”被抱到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她成为这家医院自1998年开院以来收治的出生体重最轻的早产儿。文献显示,在全世界,这样的1公斤以下低体重早产儿在出生头三天里的死亡率高达50%。活过三天,就是他们生命中第一个真正的生死挑战。
其后两个多月的多个生死关口,都被儿童医学中心的医生们一关关克服。就在上周,“小五”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张“毕业证书”,她可以出院了!
“回家,过年!”抱着“小五”,来自湖南的这对不善言辞的夫妇对医生说出了期盼已久的心愿。
为一个孩子,“八死一生”的都有
2018年10月15日,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胎龄28周、出生体重仅545克的早产宝宝在上海仁济医院降生,她被医护人员赶紧送往与仁济医院一墙之隔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一群医护人员早已准备好了。
“她出来太早了!正常的28周宝宝在子宫内会长到1000克左右,可她只有545克,本身就功能发育迟缓,还可能经受缺氧、能量不足等问题。”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贝斐还记得与“小五”的初次相见,她只有巴掌大小,皮肤薄而透明,大腿比成人的拇指还细。
医学上,早产宝宝由于多脏器发育不完全,出生后就面临呼吸窘迫、呼吸衰竭、喂养困难、免疫屏障弱、易感染、颅内出血和脑病发生率高、并发症风险高等棘手问题。他们还可能遭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听力障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一系列麻烦……十月怀胎,瓜熟蒂落,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人间是大海,低体重早产儿就如同大海上的小舢板,一股小海风就可能把他们彻底击沉。
“小五”在妈妈的子宫里待不住了!在她之前,她的妈妈已历经四次流产。这次为保住“小五”,一家人从湖南赶到了仁济医院,这里是上海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之一。
“危重产妇自身的体质及先天宫内环境不佳,她们的宝宝往往会过早离开母体,先天极其不足。”贝斐清楚,这类妈妈不适合生育,但作为女性,她理解这样的母亲。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故事和难处,在他们接触的病例里,曾有一个高龄妈妈流产八次最终得子的,“九胎一产”“八死一生”,就为一个孩子。
“模拟子宫”温润脆弱的小生命
为抢救这个珍贵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监护室为“小五”启动了“一对一”特别护理,并全程做保护性隔离。
什么叫保护性隔离?在新生儿监护室里,医生为“小五”造了一座“小宫殿”:一出生,她就睡在这个保暖箱里,这不是一般的早产儿暖箱,远远望去,这个暖箱里云雾缭绕。因为暖箱里湿度达到90%,为的是保证宝宝的皮肤湿润,平日医护人员要进行医疗操作时,开箱时间还不能长,因为里头的湿度、温度都有精细控制。
早产儿的身体内环境的调节能力很差,在出生头三天里,体内电解质紊乱、血糖水平等控制不好,都将对他们造成致命打击。此外,因为出生太早,小宝宝还没学好自主呼吸,营养也跟不上……为此,医务人员为“小五”建立了鼻塞呼吸机这种无创的呼吸支持体系,再通过脐静脉置管,营养物质由脐带输送到“小五”的体内——呼吸、营养这两条重要的“生命线”就此建立。
起初,这个保暖箱外还穿了一件特制罩衣,“小五”的眼睛也戴上了特质的小眼罩,耳朵旁有柔软的耳贴;还躺在一个鸟巢包里,小手每次向外推开时,都能触碰到四周的包裹……原来,声音、光线、湿度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小五”感觉还在子宫里,给她安全感。这一切都是在模拟子宫的内环境!
就这样,三天,七天……经过医护人员呼吸管理、营养支持、感染防控等各环节在内的周密的诊疗方案,“小五”顺利地渡过了一个个生死关口。
值得一提的是,喂养过程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引入了“袋鼠式护理”,鼓励妈妈母乳喂养。妈妈被请入新生儿监护室,从0.5毫升开始,逐步增加,最终,“小五”顺利地实现了由母乳支持全肠内营养。
“袋鼠式护理”是国际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早产儿护理模式之一,早产儿的父母亲以类似袋鼠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父母亲的胸口。这种模式需要医护人员更密切地观察孩子的情况。对于这种“自讨麻烦”,在医护人员看来,却是值得的。
希望她站在阳光下,迎接更多人生第一次
“小五”也盼来了好结果。在经历近90天的精心治疗,她的体重成功增长到近4斤。上周,她终于搬出了“小宫殿”,顺利回到了妈妈的怀抱。
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生1200万早产儿,我国居世界第二位,每年约有100多万新生早产儿,其中极低(<1500g)和超低(<1000g)出生体重儿的数量逐年增加。医学的进步,让许多早产儿得以降生但这也增加了后续救治的难度。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作为“上海市危重新生儿诊治中心”之一,在过去20多年里,将成功救治早产儿的最小胎龄和最低出生体重不断刷新,从胎龄28周、26周到23周,从出生体重735克、660克到585克,直至545克。“20多年的临床经验让我们有勇气去接治这个超级迷你宝宝。”贝斐说,他们眼下的挑战是,不仅让孩子活下来,还要活得好。孩子后期的神经与智力发育是一个系统过程,将来的路还很长。为此,他们在此前的抢救中就已引入袋鼠式喂养、发展性护理等理念。
发展性护理的工作很细琐,很多工作不仅家长看不见,许多医务人员也未必关注。比如,早产儿的姿态。当“小五”睡在暖箱里的时候,护理人员不仅给她特制了一个鸟巢包,还注意将她的小手、小脚向身体中间收拢,这是模拟子宫里的卷缩体位,也是保护性的体位。医护人员发现,当孩子的双手靠近小嘴巴时,能促进他们的吞咽功能。待“小五”生命体征平稳后,护士每天还会定时给她做一些轻柔地抚触,再让妈妈录一些小故事、小音乐播放给“小五”听,让她对声音有了一些敏感。
这一切看起来微不足道,却都是为了孩子将来的神经、大脑与身体发育。医护人员为什么这么拼?他们告诉你:这是一个女孩子,我们希望她不仅活下来,将来还能漂漂亮亮地站在阳光下,唱歌、跳舞、结婚、生子,顺利地迎来更多的人生第一次!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