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市民感受是衡量交通状况的标尺
交通,特大型城市永恒的主题,也是永恒的难题,既是复杂的经济问题,更是迫切的民生问题。如何在下一个五年,把城市综合交通中最突出的短板补上,是市委、市政府在研究上海“十三五”发展过程中最关注的工作之一。连日来,市委书记韩正针对市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城市交通难点问题,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并召开系列座谈会,听取各方对上海“十三五”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建议。
轨道交通:安全、有序与效率
8月4日一大早,冒着滚滚热浪,韩正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弘轻车简从,来到最近倍受乘客抱怨的轨道交通16号线鹤沙航城站。自16号线通车试运营以来,该站早晚高峰潮汐大客流现象异常突出,由于运能跟不上,为避免站台过度拥挤发生意外,车站只得限流,早高峰期间乘客在站外排长队,45分钟才能进站,顶着暑热高温,怨声载道。
韩正走过蛇形排队候车道进入车站,直奔监控室。工作人员调出当天早上7点以后的站台和排队通道监控视频。“早高峰只有人上车,基本没有人下车。其实前面的站已经限流,不然这里更挤。”“虽然排队地方加了顶棚,但候车一小时,大热天根本吃不消。”年轻的站长小沈告诉市领导,关键问题是16号线目前只有3节编组,一趟车满载只有1100人左右,加上运行间隔要5到8分钟,根本不能满足附近通勤需求。
位于浦东的轨道交通世纪大道站,是上海轨交全网唯一的四线换乘车站,轨道交通2、4、6、9四条线站台上人流如织。韩正在换乘通道里仔细走了一遍,边走边看容易产生客流对冲的隐患点,并听取当班轨交总队民警的建议。站长姜伟君坦率告诉市领导,四线换乘车站管理压力太大了,控制安全风险是首要,“高峰时众多入口客流集中涌入,隐患非常大,建议车站的出入口要合理规划。”
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达15条,总里程577公里,车站339座,车辆596列、3536辆,日均客流超过900万人次。全市换乘枢纽41个,其中四线换乘1座、三线换乘11座,两线换乘29座,世纪大道、人民广场等重要换乘站每天客流超过60万人次。运行高峰时段,不同线路、不同列车编组,最短间隔2分20秒,最长间隔6分钟。这些数椐显示,上海地铁网络规模已是世界第一,但与纽约、伦敦等全球地铁大都市相比,运行效率并不高。
韩正说,多年来,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冷静分析,运行效率与网络规模暂不匹配,“线路建得再多、面条拉得再长,车辆跟不上、管理跟不上,安全和效率都会打折扣。”“十三五”期间,上海要坚定不移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突出完善大容量轨道交通网络,核心是增能、扩能、增效。必须把更大精力投入到管理上,而不是片面追求建设里程,要通过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运行能力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断头路:为何迟迟打不通?
8月4日午后,气温高达摄氏39.2度,地面已是发烫。韩正一行乘坐商务车前往几个区区对接“断头路”现场,看看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瓶颈路口,打通的难度究竟在哪里。
行驶在连接嘉定和闵行的华江路上,原本宽阔通畅的四快二慢车道,一到两区对接路口,突然变成近一公里长的瓶颈,行进非常艰难。韩正登上附近一幢“锦江之星”的楼顶察看这个断头路。市、区相关业务部门的几名负责人临时接到通知赶来,大家从楼顶转到楼下,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分析问题。摊开地图,韩正仔细询问这个本已纳入2010年至2012年建设计划的项目,为何拖延五年迟迟不能开工。他们告诉市领导,区区对接道路打通的项目,由相关区分别负责腾地和实施,但由于企业腾地遇到瓶颈,影响了开工。
连接青浦和松江的外青松公路上,油墩港桥正施工,中间没有合龙。这段区区对接道路,也是列入2012年前要完成的项目,现在据说要到明年才能完成。站在桥下,韩正听几位业务负责人介绍情况。正说话间,一直旁听的一位当地居民插话道:“能不能让我们老百姓说说?这桥返工就返了一年多,这样的工程要拖到什么时候!”“返工?是桥的质量问题吗?”韩正回头问区里的同志。“是我们在工程检测当中发现的。”区里同志答。“韩书记,我们苦死了,你来,我就要当面说,我都拍了录像,全部可以交给你!”韩正让市委办公厅工作人员留下这位居民的联系方式。在回程路上叮嘱,对这个情况要认真查清,拿出调查结果。
“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市、区相关部门共同确定2010年至2012年打通50条区区对接“断头路”,然而已是2015年下半年,梳理一下,由于各种原因,建成或基本建成33条,在建14条,3条没有开工。“旧账”没完成,新的“断头路”打通计划又摆在面前。
“有实际困难要提出来,市里、区里,条里、块里应该协同解决。”韩正说,我们推进各项工作,必须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断头路”迟迟不能打通,虽有客观原因,但其根本是责任感缺失。由于一个点上的问题,来回协调五年,影响全局,这看似硬件瓶颈,其实是软件瓶颈,反映出我们的管理体系出了问题。“十三五”期间,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区区对接“断头路”打通,五年内必须全部完成。
公交专用道:何时真的专用?
商务车在路上行驶,一路察看交通秩序情况。从郊区到市区的大小马路上,交通违法现象普遍。行人随意横穿马路,车辆争道抢道、违法变道、违法停车、规定时间段内占用公交车专用道、路口拖尾、轻微碰擦事故不落实快速处置……这些平日里熟视无睹的情况,极大降低了道路通行效率。
8月5日下午4点半左右,已是市区公交车道规定专用时间。西藏南路从淮海东路到瞿溪路段,许多既不是公交车也不是右转的车辆,在公交车专用道上通行无阻,毫不理会明显的标识。一辆奥迪车心安理得停在781路公交车进站前方,完全堵住了整条专用道,781路不得不穿越两条车道才能正常进站。一次违法停车行为,导致两条车道大排长龙。
自1999年在延安路建设第一条公交专用道以来,本市迄今已建成31条161.8公里公交专用道,到今年年底全市将达300公里。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公交专用道很难形成网络并发挥专用效应。比如缺乏连贯性,影响效率发挥;专用道不专用,社会车辆占用严重,处罚乏力,无警示作用;信息手段滞后,专用道信号灯优先未同步配套,信号交叉口延误;道标线、标识不清晰;公交线路调整与专用道设置未完全匹配。
停车难:创新瓶颈在哪里?
在上海,停车难、特别是市区停车难已是老大难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各方面想尽办法梳理缓解存量问题,在增量问题上创新办法,但由于政策瓶颈,有些创新方式面临“身份”尴尬。
8月5日下午,韩正来到闸北区长安路上的长安大厦停车库。这幢商务楼长期以来停车矛盾突出,为缓解困局,业主经业委会同意,会同规划、市容、交警、街道和市行业监管部门等各方论证同意形成方案,自筹资金建起机械停车库,使原有停车位增加了四分之一,之前因停车位不足引发的路面违法停车、侵占周边居民区车位等现象基本消失。然而,虽然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也突破了部分基建项目审批的瓶颈,但这座机械车库却因政策限制,始终无法获得规划许可,尴尬生存,监管空白。
韩正说,静态交通的问题,不能只靠修修补补,必须统筹考虑,否则矛盾越积越多。尤其在增量部分,要从政策设计上予以突破。
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
连续一周调研期间,韩正还前往正在建设的北横通道工地察看进展,赴上海市交通委信息中心,察看全市各类交通实时监测以及危险货物运输监控,了解全市交通信息连通共享的实际进展情况。
在分别召开的城市综合交通专家座谈会和上海“十三五”规划编制交通专题座谈会上,韩正说,经过多年努力,上海综合交通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架构已经基本建成,面向“十三五”,要在“十二五”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对枢纽、功能、网络进行全面提升,重点是提升能力、竞争力,坚持管建并举,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
“管为本,确保安全、有序和效率;重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空港、海港、陆域地上地下、中心城区和郊区整体的枢纽、功能、网络体系;补短板,就要找准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难点问题,全力突破,全面提升整个体系的能力和竞争力。”韩正说,补短板的过程就是解决难点问题的过程。当前,上海综合交通体系中的短板,也是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去补好短板。
“良好的城市交通秩序是管出来的,不是宣传出来的。对于交通违法行为,仅靠教育远远不够,必须依法严管,严格到让违法者付出足够痛的代价!”韩正强调,对于各类公务车辆,尤其是领导干部用车,必须更严执法。严格执法,除了警察执法,信息化手段更要跟上。规章制度要全公开,执法结果要全公开,媒体要及时曝光交通违法典型案例。通过依法严管,在全市形成自觉、良好的交通行为规范。
“衡量下一个五年上海城市综合交通状况的根本标尺,是全体市民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