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冷战结束前,西方总指责社会主义阵营搞意识形态,输出革命。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被瓦解,俄罗斯全盘接受了西方的国家治理模式,但西方却没有实现对等措施。所以,从常识上判断,西方依然固守冷战思维,且他们才是意识形态的顽固者。从发展的眼光看,西方的固化思维就是阻碍他们向前发展的真正原因。
Aldrich:欧洲的政治制度注定其纷争不断。联盟并非联邦,行政、外交、军事、海关、货币、立法、政策制定等任何一方面都可能爆发巨大的内部矛盾,合则全利,分则全弊,内耗过多。
“黄马甲运动”游行示威人群
大国间积极合作,方能维持国际社会的稳定和谐
卫亭:《棉的全球史》中的技术引进史呈现了中美开放之初,不同层次需求与供给磨合交流,艰难构建战略互信的过程。从中方来说,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引进先进技术成为必须。且引进的技术必须符合基础,满足实用要求。对美国而言,为平衡国际关系,也需要另开局面,扶持中国。
葛培青:虽然我们奉行自力更生,但历史上曾借力苏联与美国,提升了国家军事力量。因此,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既立足自力,也借助外力。择机行事,方可利国利民。
朱晓滢:中国与欧洲合作共赢,不仅是与西方经济强国扩大合作交流,同时加强了16+1的中东欧合作,以此平衡中国与欧盟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虽然目前欧洲未来走向并不明朗,但中欧关系前景依然看好,因此需要更多的沟通交流与协作来推进中欧关系的发展。
柴俊:与中日、中美、中俄关系相比,中欧关系最难描述,因为欧盟最不稳定。纵观整个欧洲,经济情况稍好的是一直重视实业、崇尚简约生活的德国与北欧,而文化、金融较为发达的南欧则在金融危机后萎靡不振。同时,欧盟过快的东扩加剧了文化、经济上的差距。英国脱欧或许正是欧盟改革,加强一体化的契机。
张迪:两个边界接壤的国家历史上曾有过争执,现在步入新世纪,双方合作共赢,但在能源军工行业外,更应设法发展新产业。形成一个中印俄大三角区域的合作关系,对各方都有利。
柴忠余:总体而言,西方国家民众对社会发展并不满意,否则如何解释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右翼分子逐渐显露的问题?问题是造成对发展现状不满究竟是什么原因?原因或许众多,但其中之一不容忽略,这些国家在施罗德等政治家后再无出现有担当的政治家。未来欧洲如何前进?这就看英国脱欧后欧盟有何具体对策了。
杨苏鸣:欧洲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而欧洲现在的问题,可能是现代文明在局部发展到极致后,必然会遇到的普遍问题。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在走自己的道路上,有必要认真研究目前的欧洲问题,引以为鉴,汲取教训。欧洲未来的出路,很可能也是世界未来的出路,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如何实现的问题。中国应该积极关心与帮助,一起创新思考与实践,在合作中构建出新的理论、方法与共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1月6日、20日,讲堂举办关于中俄和中欧关系的讲座,报整版刊登报道
促进国际关系长期友好,还需“多条腿走路”
兰天白云:中俄关系现在有点“政热经冷”,2018年经贸才达一千亿。如能政治和经贸两条腿走路,两国的关系才能行稳致远,越走越好。
陈海燕:40年前,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既需要帮助,也极度渴求学习,即使是他国已淘汰的技术,也学的甘之如饴。如今的情况与过去不同,中国用40年的时间努力赶上时代水平,而美国也同样在不断进步,我们依然要虚心、低调、踏实、不断创新与进步。
沈尚武:中美俄的三国演义是外在的三国演义,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合作力,促进发展。即便是相互竞争,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增强竞争力,从而增强全球整体实力增强。
Shine:未来充满挑战和机遇,既考验国家领导人的智慧,也对普通民众提出要求: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评价各项国际事件,如何理性真诚的参与国际交往。把对抗性态势转化为合作型机遇,是在严肃面对挑战的同时更值得思考的一个方面。中俄这两个古老的大国,应在军事战备、能源、农业、人文社会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尊重别人的优秀传统与做法,反思本国对土壤、水源、空气、能源、种子及文化的保障。
徐元君:中美俄三国对抗,说到底是否还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任何一方参与其中,除了理性的计算,还有无法忽视的文明带来的非理性特点……因此,了解对手,认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朱联国:中美是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落后时,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发展了,我们依旧要认真学习。除了军事方面的交流合作,还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多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作者:唐文妍、刘峥等讲堂留言听众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