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打击刑事案件,侦破经济犯罪的刑警来说,基层巡逻警的工作算不上惊心动魄,大多数时候面对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纠纷,因而聚焦这一群体的国内影视作品并不多。《巡逻现场实录2018》却发挥了纪录片细腻、真实的特质,通过对一桩桩“小事”的质朴还原,将这些离我们很近,却常被忽略的平凡英雄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展现出来。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纪实作品,《巡逻现场实录2018》开拓出一片收视蓝海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更重要的是,镜头焦点稳稳落在社会责任与大众审美的平衡点上——是通俗易懂的普法教育课,也是打动人心的时代记录。
随警作战,在“第一现场”展开普法教育
自去年11月17日到今年2月2日,总共播出12集的《巡逻现场实录2018》凭借故事性与现场感撬动了收视关注。12集节目的背后是摄制组随警作战,昼夜蹲守了36个基层派出所,和民警一同走街串巷,跟拍了近200位一线巡逻民警,收集了748个巡逻案例。
在这些“第一现场”,民警的工作日常与大众的认知不太一样。上海110指挥中心每天接到的报警电话多达3万个,其中不少是琐碎的民事纠纷,甚至还有浪费警力的“假警”,但巡逻警从不心存侥幸,每一次都全力以赴。事实上,一些看似琐碎的巡逻工作对社会安定起到了防微杜渐的重大作用。从警20多年的老民警在地铁站做着“吃力不讨好”的身份证抽查工作,不少行人不愿配合,甚至极易产生口角。节目中一组数据却解答了盘查的重要性——仅2018年上半年,轨交通过盘查手段,查获逃犯119人,处罚移交吸毒人员250人。不少民警甚至有点“神”,经验丰富的民警夜间巡逻,一眼就能辨认出“复吸”人员,犀利的目光被网友形容为“鹰眼”。
一桩桩真实案例还成了普法抓手,伴随民警工作的种种思考也时时浮现。《巡逻现场实录2018》总导演蔡征用“软硬结合”形容纪录片的普法方式,“一方面,片中会不时出现‘治安小课堂’板块,由民警提炼相关法律常识,这是硬植入;另一方面,一些法律意识就潜藏在现场故事中”。不少违法的根源是法律意识缺失。有次一位外卖员因违规骑行被民警叫停,本来罚款便可,他却慌忙逃逸,导致巡逻警被拖行近十米,最终因妨碍公务被判拘役四个月。
不刻意拔高,用真实细节缝起警察形象的公众认知断层
因《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热播,一批民警成了网络红人。他们中有的因高颜值走红,但真正打动观众的却是民警的责任担当,以及制服下的温情一面。有评论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艺作品中的警察要么被塑造为高大上的楷模,要么承载着暴力阴暗的反派功能,这造成了公众认知的断层。纪录片用群像化的展示,打破千人一面的格局,是对这种断层的弥合。
被网友称为“小马哥”的青年民警马晓亮便是典型。这位帅气的人民警察,因一次车底救猫走红网络。业务能力过硬的他,也有着“软弱”的一面。他在手机中将妻子备注为“女皇帝”,也会在巡逻中袒露无法陪伴儿子的无奈——恰是这些琐碎细节拉近了警察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警服中包含的责任与牺牲异常沉重,而与英雄们一同撑起职责的还有默默付出的家人。在最后一集中,一位警嫂来到中山医院,病床上55岁的周桂祥已经昏迷了三个年头。三年前,他因与歹徒搏斗身受重伤,至今没有苏醒。为照顾他,妻子三年来风雨无阻地来医院,家人更是珍藏着他20年来从警生涯中的荣誉与嘉奖。妻子说,自己很羡慕那些平凡幸福的家庭,但丈夫选择了责任,自己一定会等他醒来。这一刻,所有的泪水与伤痛,凝结成对爱和崇高的信仰,让观众动容。
作者:张祯希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