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 创新举措盘活黄金商圈20余块“荒地”
“巷弄里的那家川菜”幸运地成为第一批享受政策红利的商户。(受采访者供图)
小店歇业证照还“活着”,后来者只能“望店兴叹”?静安区首创食品经营场地“二次利用”措施
创新举措盘活黄金商圈20余块“荒地”
南京西路商圈的兴业太古汇,“网红”集聚,一铺难求,竟然会有店面“抛荒”?静安区市场监管局在大调研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怪现状”。原来,“网红”频出的时代,也是以餐饮美食为代表的小店快速更新的时代,有大量新面孔抓住人们的眼球,自然也有不少企业离场。仓促撤离的企业常常把证照“留”在旧址,拦住了新晋企业的入驻道路,哪怕太古汇的黄金铺位也不得不“抛荒”。
静安区市场监管局首创食品经营场地“二次利用”措施,再加上撤销登记等举措,迄今已在全区盘活20余块“荒地”,给更多网红小店的诞生扫清障碍。
证照“占坑”,黄金店面成“荒地”
去年10月,餐饮连锁店“巷弄里的那家川菜”看中了人流量大、人均消费较高的兴业太古汇商圈,并与位于地下二层的一间店面签订租赁合同。可眼看装修都快完成了,食品经营许可证却迟迟没有办下来。
春节逼近,“巷弄里的那家川菜”眼看就要与餐饮企业眼中的“黄金时段”擦身而过。经营者孙庆华坦言:“淡季开业和旺季开业的差别,绝不仅仅体现在一两个月的营业额上——对于要当‘网红’的店家来说,品牌市场影响力的损失更令人心疼。”
孙庆华的遭遇并非偶然。静安区市场监管局在大调研中发现:按照相关规定,企业经营场所和经营许可必须一一匹配,也就是所谓的“一地一证”原则;因此,在前面商家证照“占坑”的情况下,后面商家就无法成功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而现实中,有不少离场的餐饮企业都未能及时办理许可证注销手续。黄金商圈内的“荒地”就是这么诞生的。
率先推出食品经营场地“二次利用”
在土地资源紧俏的上海市中心,无数新创企业都想在各大黄金商圈占有一席之地。眼看好铺位因为一纸许可证“被抛荒”,静安区市场监管局也十分心疼。如何将这些“荒地”盘活,剪除行政桎梏,为企业争夺时间?借鉴市市场监管局的一些思路和做法,静安区市场监管局创新工作审批流程,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出了食品经营场地“二次利用”举措。
根据这一举措,在企业已取得营业执照的前提下,不再要求企业申请食品经营许可时提供房产证明,不再核实同一场地上是否已办理了食品经营许可证。这一举措彻底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使得原本“被抛荒”的好铺位得以迅速投入市场流转。
餐饮连锁店“巷弄里的那家川菜”幸运地成为了第一批享受政策红利的商户。今年1月30日,“巷弄里的那家川菜”拿到了期盼已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拿到证照后的短短一周内,该店火速开业,成功在今年春节期间斩获许多食客的好评。
积极探索完善食品经营许可退出机制
在大调研过程中,静安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科科长许明还发现了另一种占用经营场地的行为——提交虚假材料骗取登记,实际却未展开经营活动。在掌握了相关情况后,静安区市场监管局又首创了“撤销登记”这一做法,对那些隐瞒了重要事实的经营企业予以撤销登记,将有限的经营场地流通给真正有经营需求的企业。
截至目前,借助这两项创新举措,静安区已有20余块“荒地”被盘活。许明告诉记者,推出创新举措是为了释放出更多优质经营场地资源,催生餐饮企业创新活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地一证”的原则被放弃。静安区市场监管局正在积极探索完善食品经营许可退出机制,目前正商讨细则来应对不来注销许可证的“僵尸企业”,考虑通过行政部门主动注销的机制恢复“一地一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避免让后续的优质餐饮企业“入坑”。
作者:本报记者 王嘉旖
编辑:叶松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