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②·日本 | 经历逐步治理过程,通过法制完善垃圾处理制度
▲日本东京某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分类好的垃圾整齐摆放。|视觉中国
说起日本,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和彬彬有礼的社会文明。时隔数年再回东京,记者发现东京街头的垃圾箱明显减少,但街道卫生状况却有了更大的改善,路面更为干净。值得一提的是,东京街道地面上增加了大量的“禁扔垃圾”和“禁止步行吸烟”等标示,以前经常看到的烟头几乎再也找不到了。能有这样的卫生环境,可以说要归功于日本细致入微到近乎“变态”的环保理念,尤其是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日本的垃圾处理问题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治理的过程。进入近代以来,日本垃圾处理经历了重视公共卫生、应对公害保护环境和构建循环型社会的三个阶段。
起初,日本垃圾由个人或者民间垃圾处理行业的人员自行收集,然后对垃圾中有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变卖。在当时这种无序管理的状态下,人们只注重回收垃圾中有价值的废旧物资,导致在路旁或空地上胡乱堆积起大量垃圾,滋生大量蚊蝇,导致传染病盛行,卫生状况十分堪忧。为提升公共卫生水平,1900年日本制定了 《污物扫除法》,将垃圾处理纳入法制管理。1954年,日本出台了 《清扫法》,并于1963年制定了提升生活环境设施的五年规划。政府通过立法和加大投入,使得本国垃圾处理逐步进入有序管理,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度增长,家电快速普及、超市和便利店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进入了大量生产、消费和废弃的模式;同时,随着工业生产的增多,非法排放随处可见,各种废弃物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工厂排放的水银、塑料等有害物质还导致了大气污染和环境公害。著名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针对当时的问题,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 《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水质污染防止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法律,同时加强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统一治理,改善了环境。
进入本世纪后,日本政府又提出构建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计划通过努力彻底改变大量生产、消费和废弃式的经济体系,推进以3R (减量Reduce、再使用Reuse、再生利用Recycle) 为目标的循环型社会。同时,还制定了 《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循环利用率和最终排放目标,努力争取实现最终零排放的目标。
作者:报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
编辑:陆益峰 吴姝
责任编辑:宋琤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