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崇明区已建成运行21座镇级湿垃圾集中处理站,每个镇都有分类运输车和湿垃圾处理站,并建立了“全程闭环、全面处置”流程体系。截至去年底,崇明区日均湿垃圾处置能力达246吨。
记者昨天前往崇明区规模最大的镇级湿垃圾集中处理站——长兴镇处理站进行了一次探访。
建立三级分层考核机制,要明察暗访也要整改方案
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要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确保措施落实,考验的是基层政权的执行力,基本的手段是目标责任管理。
崇明区已经提出,建立区、乡镇、村居“三级分层”考核激励机制:第一级是区级对乡镇,每季度组织一次明察和两次暗访,考核成绩作为经费奖补的重要依据;第二级是乡镇对村居,采取不定期考核,结果与村居干部绩效挂钩;第三级是村居对居民,结果与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比等挂钩。
在长兴镇,初步的考核已经试行一年。镇级湿垃圾集中处理站是垃圾分类闭环的终点,在这里,分类收运工作转化为台账、报表、数字和收运员的签名。镇一级根据湿垃圾在生活垃圾总量中的占比对各村居进行排名。湿垃圾比例排名末三位的,镇一级对村居干部进行约谈。
考核激励村居干部动脑子、想法子。比如,有的村干部已注意到村里流动人口多带来的问题——租户较难形成分类习惯,因此正在设法对出租房房东、房客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动员。
生态岛想 “快走一步”,分出生垃圾和熟垃圾
垃圾分类不能搞形式主义,分类最终目的是为了减量。崇明区以镇级湿垃圾处理站为核心建立分类流程,根据无污染的闭环需求对分类收运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
长兴镇湿垃圾集中处理站配备八辆湿垃圾专用运输车。垃圾来自哪一辆车、来自车上的哪一个桶、来自哪一个村居的哪一个中转站,全程可追溯。处理站共有36名职工,每车配备两人,在各村居还有100多名垃圾收集工人。他们要对剔除湿垃圾中的杂质负责,处理站职工的绩效收入与此挂钩。
下一步,崇明生态岛还想“快走一步”,创新分类模式,鼓励居民将湿垃圾细分为“餐前生垃圾”和“餐后熟垃圾”(厨余垃圾)。未来,各镇的生垃圾送到镇级处理站,熟垃圾纳入餐厨垃圾收集系统,转运到崇明区相关的集中处理设施。
未来,崇明区还将创新投放模式,探索推进农村地区定时定点投放,引导居民在一定服务半径内集中到规定地点投放;改变居住小区早上收运垃圾的传统做法,推广晚上运送模式,实现“湿垃圾不过夜”。
记者手记
“政府+市场”才能快速有效建立回收体系
21日在沪举行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透露,今年上海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将建成8000个回收网点和170个中转站,方便居民就近处理可回收物。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将由市场化体系调整为准公益性体系,促进点、站、场回收体系建设。
这意味着,上海将加速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运输网 “两网融合”,在持续完善干湿垃圾分类的同时,对旧家电、旧衣物、纸板箱等可回收物的分类发起一场攻坚战。
一些郊区基层干部对即将开展的再生资源回收流露出担忧。一是村居要按标准配建“两网融合”集中投放点,可农村地区建设用地资源紧缺,有的村不得不让出村委会办公用房解决供地;二是旧家电等垃圾体积大,处置起来比湿垃圾更难;三是有效的回收体系尚未建立,如何快速破题?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与人们的意愿紧密相关。市场主体恰恰擅长研究与利用人的意愿。而仔细研读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可以注意到这样一点:要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完整的回收利用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事实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垃圾分类领域展现能量。长三角区域通过支付宝在全国首创在线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只要用手机预约,回收人员就会开车上门处置——甚至不需要群众“就近处理”。该平台已进驻长三角14座城市,上线前半个月已吸引数万人下单。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形成强大合力。“两网融合”是一项全新的攻坚战,也是一项持久战,我们乐于见到政府与市场加强互动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精心规划,建立能够发挥实效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
作者:沈竹士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