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到上海为牧区孩子学来一样绝活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1957年诞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深入牧区为当地百姓带来精彩的文艺演出。而走下舞台,他们与牧民吃住一道,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因而被亲切地称之为“红色文艺轻骑兵”。
解决了大人的娱乐活动,牧区小朋友的文化娱乐与教育问题也被乌兰牧骑放在心上。由于牧区居住环境分散,没法建立幼儿园,牧区孩子得不到学前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的巴图朝鲁在一次全国皮影木偶戏调研中,看到了上海木偶剧团专门给幼儿园演出的五幕小戏,寓教于乐、互动有趣的形式让他感到可以带回牧区,为孩子们表演。此后,乌兰牧骑在上海木偶剧团学习近三个月,剧团不仅免费为他们教学,还赠送了相关道具和木偶。在上海艺术家的帮助下,乌兰牧骑创建了全国第一支蒙语木偶剧组,他们的表演让海派木偶戏第一次在牧区深根发芽,并获得了牧区“流动的幼儿园”的美名。
乌兰牧骑的学员学完后给草原上的观众带来表演,深受当地观众喜爱
30多年来,剧团与乌兰牧骑保持着联系。直至2014年,苏尼特右旗蒙古族幼儿园的老师们慕名来到上海,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上海木偶剧团创团元老钱时信学习皮影制作。而四年前,上海木偶剧团演出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演出期间,还特地赶往幼儿园继续教他们皮影制作和操纵表演。
随着交流的深入,双方又酝酿着将其转化为常态化的项目。日前,“学习乌兰牧骑,再续木偶情缘”暨上海木偶剧团与苏尼特右旗那仁宝力格蒙古族幼儿园共建签约捐赠仪式举行。上海木偶剧团将进一步打破地域界限,将优秀传统艺术融入孩子启蒙教育,积极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不断扩展海派木偶戏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
苏尼特右旗蒙古族幼儿园的老师们来到上海,在剧团的大力支持下,向已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钱时信老师学习皮影戏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党委书记俞亦纲认为,与蒙古族幼儿园的合作交流,是种缘份,也是一种必然。他希望通过结对共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将优秀传统艺术融入孩子启蒙教育,增进了沪蒙两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新年伊始,经由巴图朝鲁老队长的牵线,苏尼特右旗那仁宝力格蒙古族幼儿园又有三位幼儿园老师来到剧团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而剧团也延续传统,将剧团将最新创排的桌面木偶剧《蛋里面是谁》的所有木偶、道具免费赠于蒙古族幼儿园,希望让当地的牧民小朋友与上海小朋友同步欣赏到最新的木偶表演。
回到草原后的蒙古族幼儿园老师们,在所学基础上融入了蒙古族的文化风俗,研发了新的皮影剧目,让海派皮影戏在草原绽放不一样的风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希望在牧区不仅能演出原汁原味的蒙语版《蛋里面是谁》,更希望基于该剧的体裁形式,创作出具有苏尼特右旗特色的小故事。所以,学习期间,剧团还安排了三位老师,观摩了剧团《花木兰》《最后一头战象》等新近创作剧目,促成后续的创作。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图片:上海木偶剧团供图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