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道具替代艺术内涵,打卡拍照成唯一目的,看网红展,别让闪光灯遮蔽了审美视线
展览沦为了背景板,展品则是拗造型的道具,参观者多在华丽的装饰前留下照片便匆匆赶往下一处寻找合适的镜头……“魔都新晋网红展”“最新打卡地标”,挂着此类标签的展览在沪上已不是少数。
“博物馆和展览正在改朝换代”,在卢浮宫开始用JAY-Z和碧昂斯的音乐短片作为游客指南的今天,这句话已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跳脱的霓虹灯光,色调或鲜艳或冷淡的主题场景,玩偶、海绵球甚至道具纸币为基本标配,这些附有“网红”属性的展览总能够凭借一众夺人眼球的元素,让不少爱好时尚的青年人群趋之若鹜。
只是随着艺术展览的边界被不断拓宽,艺术展究竟该如何在守护文化价值和收获人气流量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沦为买票的自拍背景板——“拍过”就算“看过”,对业内人士提出了新的思考。
感官刺激下的“拍照圣地”不足以成就一场展览
“自带滤镜”“冲着拍照去的”“特意请了摄影师”……这些都是“网红展”的常见观后感。在司空见惯的“长枪短炮”背后也能看到“主题零散”“基本就是各种摆拍”的差评。此类展览的票价往往不菲,动辄百元,多则翻倍,甚至有些还会对参观时间有所限制。“泛娱乐化的展览虽有创新成分在,但部分也有哗众取宠之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思想文化含量不高,艺术内涵不足的问题,值得查缺补漏。”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接受采访时表示。
极强的感官刺激性是“网红展”的一大特点,在华丽场景和大块拼贴颜色的衬托下,日常生活中难以复制的装置和道具被安置在同一个空间中,高浓度的色彩令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展方预设的梦幻空间中,难以抗拒地拿出手机和相机进行记录。
而相对于专业展览,“网红展”门槛也更为平易近人。艺术家履历、展品内容、展览构思等背景知识已不是看展必需品,三五好友相约拿上拍摄设备便能成行。然而,这些“制霸朋友圈”的展览场景愈发千篇一律,让人不免产生审美疲劳,当浅显渐渐流于浅薄,本应是艺术展示集合空间的展览却越来越难以窥见其背后的内容支撑。
其实,作为“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装置展览向来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此前,浸入式艺术代表之一《雨屋》在申城红极一时,虽然这座“人到雨停”的装置也具有相当的趣味性,但其背后对于人和自然相互吸引的思考仍是核心主题。“现在的观众相对更喜欢多种感官体验的艺术形式,但并不意味着装置艺术展览的含金量需要降低。”《雨屋》展方,余德耀美术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览的初衷还是应该介绍优秀的艺术给观众,观众的数量很多时候是个惊喜。”
挣脱“网红”陷阱,多元的看展模式为艺术开启更多入口
必须看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展览与博物馆放下高冷的身段,用新颖的形式让更多人感受艺术的魅力。2016年在纽约开幕的冰淇淋博物馆开启了“网红展”大热的序幕,带动了日后包括“色彩工厂”展、“造梦机器”展甚至“披萨博物馆”“牛油果博物馆”“鸡蛋博物馆”的走红。2018年年初,全球第一家自拍博物馆在洛杉矶正式迎客,这些场所皆通过明艳色彩和大型道具被定义为“社交软件友好型”博物馆。
“不同时期人们有了不同的文化需求,经典艺术的表达方式不再局限,展览形态也相应衍生出多种模式。”这类“展览即商品本身”的艺术空间在李磊看来同时带来了新的启发:“在当今追求信息化和视觉冲击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展览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
去年7月,“波点女王”草间弥生的知名装置艺术《无限镜屋》的特别版落户于“芝加哥最适合拍照”的艺术空间wndr博物馆。博物馆参观人次短时间内就突破15万的成绩给了创办者信心。就在近日,主打互动体验的wndr正式宣布从“快闪”模式转为永久开放,这座另类艺术场所成为城市的又一座文化地标。
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言人,安迪·沃霍尔则自带“网红”标签。2018年正值沃霍尔诞辰90周年,全球各地都开设了各类纪念展。在一些优质展览中,可以看到灯光效果与艺术家的作品巧妙结合,声光电的运用使展品的呈现更为多元。
艺术并不只为镜头而生,困在“网红陷阱”中的展览,终难抵沦为一次性消费的境遇,只有在品质内容之上配以潮流的打开方式,才能为大众提供真正期待的艺术体验。
作者:王筱丽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