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声明:美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确认最终要从台湾撤走其全部军队。
▲中美《联合公报》标准本底稿(中国国家博物馆图)
尼克松在上海做了啥?
1971年3月,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应邀来华进行友谊比赛。在小小乒乓球带来的契机中,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76年精神号”专机抵达北京,展开其首度访华之旅。当天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在北京访问数日后,尼克松一行继续前往杭州、上海两地访问。
1972年,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先行来上海“打前战”的美国随行人员,尝到“大白兔”奶糖赞不绝口,随后推荐给了尼克松。尼克松也是吃一颗想两颗,接二连三。周总理见状,当即决定将“大白兔”奶糖作为国事礼物送给尼克松。此后,“大白兔”奶糖出现在美国复活节礼品市场,成为美国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白兔奶糖生产线(资料图)
2月27日上午,尼克松总统一行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参观上海工业展览会,在一部开式双柱冷挤压机前面,尼克松试着按了一下启动按钮。当加工样品被取出时,周恩来一语双关地说:“你这是按了建设性的一钮。”尼克松高兴地说:“对,我按的钮是建设性的。”
2月27日,中美双方在锦江饭店核对全部中英文本,最终完成联合公报。但美国方面没有带印刷设备,因此,中方承担中英文两种文本的印刷工作。当时处于“文革”时期的上海外文印刷厂仍处于瘫痪状态,上海市方面把几位外文排版的老工人召回来,临时上阵,奋战一宿,配合几位英文翻译才完成清样。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锦江小礼堂联合发表《上海公报》,震惊世界。
▲《上海公报》发表地——锦江小礼堂。这座小礼堂曾于1998年、2006年两次改建,楼宇部分门窗细节还保留着上世纪70年代《上海公报》发表时的模样。(图片翻拍自锦江饭店史料集,锦江饭店提供)
据锦江饭店副总经理程荣回忆说:“当初尼克松不想吃中国的食物,我们跟他介绍以后,他非常主动地在我们的菜单上点了三道菜,吃完了以后,一直在赞扬我们的菜做得好,很合他的胃口,说没想到中国的菜这么好吃。”
▲周恩来在上海设宴款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用筷子就餐
2月28日当天,尼克松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启程回国。尼克松在离店时,写下了“上海锦江饭店是我住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宾馆之一”的留言。
▲尼克松故地重游,与锦江老员工合影。1993年尼克松来到上海锦江饭店,与当年服务过访华团的锦江老员工合影。(图片翻拍自锦江饭店史料集,锦江饭店提供)
“坚冰融化”后的中美关系
1972年2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尼克松在中国的访问,同时发布了两国之间的联合公报。
1972年“坚冰融化”后,中美关系转入缓和,但正式建交时机还不成熟,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1973年5月,美国政府在北京设立在华联络办事处,而我国也在华盛顿设立类似的办事处。
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访华,再次确定美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意愿。
1977年,卡特总统上台后不久便重申了《上海公报》所达成的共识。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间的《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1978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在头版刊发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为庆祝中美关系正常化,人民日报还特别发行了100万份套红“号外”。
一般来说,只有发生特别重大的新闻事件时,党报才会刊发“号外”,一则是为了凸显对该事件的重视与强调,再者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向全世界发布重磅信息。很显然,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对当时的中国与世界都是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件。
此后,有关质疑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声音越来越少,更多人将目光注意到如何共建中美关系的话题上来,中美建交的历史转向激荡着人们对未来的热情与雄心。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来源:红色之声(ID:hszs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