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色小店要回来了,商务委提出10条构想支持特色小店发展
今年年初,一篇《拯救上海小店》刷爆朋友圈,上海商业在发展的同时,如何兼顾对人文生活的需求,把上海打造成一个有温度的、有底蕴的城市?这个问题是商务委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小而美的特色小店一定是上海商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昨天,市商务委召开了上海特色小店发展现场推进会,提出了支持上海特色小店的10条构想,在大规划中打好小补丁。
既盛产“网红”店,也是创业“竞技场”
梧桐树,小洋房,无论是漫步在静安区的“巨富长”街区,或是长宁区的愚园路、武夷路、新华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特色小店,总是一道风景线。它们如同待字闺阁的少女,静静坐于街边或弄堂内,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时尚风情和商业文明程度。
市商务委商贸处处长孔福安介绍,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特色商业街区、创业园区、景区内集聚了较多特色小店,统计显示,分布在本市67条特色商业街区和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上的小店约9400多家。在各类上海特色小店中,餐饮类约占37%,零售类约占31%,居民服务类约占12%。其中,餐饮类特色店汇聚了国内外各类特色美食餐厅,业态丰富、竞争激烈,以少油烟的轻餐饮为主,也盛产“网红”店,从思南路阿娘面馆、肇周路耳光馄饨等老牌“网红”到东湖路皮爷咖啡等新兴“网红”,雅俗共赏,成为一道风景。例如,静安区Manner咖啡店,从南阳路上一家2平方米的街边咖啡馆起家,已逐步发展成本土咖啡连锁品牌。
而零售类的上海特色小店,则成了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竞技场”,涌现出一批富有创意、承载文化、突出体验的海派特色小店。例如,长宁区“Uptown”“小路”等黑胶唱片店、“远见书屋” “正洋图书”等蕴含情怀的书店,受到文艺爱好者追捧;徐汇区衡山和集,汇聚书刊、家居用品、设计师作品,定期举办沙龙论坛,成为街区的“会客厅”。
大规划中也要打好“小补丁”
那些曾“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上海特色小店,为何会消失?今年年初,上海各区对正在经营的特色小店业主和部分已倒闭的小店经营者开展了走访调研,它们主要面临成本居高、经营压力、政策变化等问题。
从各区商务委反应的情况来看,经营成本高企、市场竞争压力加剧是主因。一方面,许多特色小店长期处在盈亏平衡点,由于租金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稍有经营波动,就容易导致亏损。另一方面,“大店”和连锁商业的激烈竞争、电商平台和外卖服务快速发展,形成“两面夹击”态势,客观上也分流了街边特色小店的消费人群。
缺乏综合性制度安排,也使得沪上知名特色小店的生存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一些特色小店存在证照不全、安全隐患等问题,相关部门和街道在加大市容整治和执法力度时,存在简单取缔关门的情况,致使一批特色小店被迫撤离或关闭。
“上海商业正在发生快速革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讨论的是连锁经营,‘十一五’期间侧重探讨品牌旗舰店,去年首店经济成为上海商业的亮点,今年海派特色小店的创新发展也需要更新理念。” 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指出,特色小店体现的是上海的城市记忆和人文情怀,上海商业在大规划中也要打好小补丁。
10条构想支持特色小店发展
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特色小店是上海商业的有机组成,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据悉,上海将重点打造提升一批融合梧桐树、老洋房、石库门等海派生活场景、孕育并集聚特色小店的海派特色主题街区,支持一批有知名度、有鲜明海派特色、展现工匠精神、承载城市记忆和情怀的海派特色小店发展。
孔福安透露,市商务委已酝酿提出了10条构想,支持特色小店发展。针对特色小店比较集中的重点海派特色主题街区,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为特色小店合规发展奠定基础。事实上,市区不少地方已经做了尝试,静安区已发布《南京西路后街经济战略规划》,徐汇区已制定了《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沿街配套商业业态发展导则》等,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10条构想中,不少设想大胆突破。孔福安透露,市商务委将优化调整街区功能,研究允许“居改非”试点,为知名特色小店原址永续经营创造条件,同时,实施“审慎包容”监管,允许各区重点海派特色主题街区内的咖啡馆、酒吧、轻食餐厅等沿街店铺开展“外摆位”“跨门经营”试点,制定发布管理指引,实施精细化管理。
浦东新区商务委商贸处处长周飞宝认为,特色小店的发展应该多渠道、分阶段推进,集成店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渠道,此前,世纪汇广场地下二层1192弄中就试水了几家特色小店,如今经营良好,“这些年上海的不少商业综合体纷纷谋求升级转型,在招商中,将特色小店集纳在一起,也是很讨巧的方式。”
作者:徐晶卉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