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图书馆门楼的琉璃瓦已经严重破损。记者 沈文林 摄
在“沉睡”了15载后,已有80年历史的旧上海市图书馆将迎来重生。记者近日走入工程现场,提前一睹修缮背后的故事。
一根避雷针也要反复改
作为1930年代“大上海计划”中的核心建筑之一,旧上海市图书馆位于江湾市中心区的府前右路与府南右路(今杨浦区恒仁路与黑山路)之间,虽历经80载却风韵犹存,但由于几度易主,且自2000年持续闲置,建筑风化和损坏较为严重。
图书馆此前一直是杨浦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去年4月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今年,老楼终于迎来了全面修缮扩建。
走入工地工棚,记者见到了本次工程项目的负责人马力力,然而还未来得及招呼,就被门外跑来的施工人员“抢先一步”。原来,是避雷针的安装方案让众人一时没了方向。据介绍,由于老楼原本的避雷设备已经老旧,且不符合如今的防雷标准,需要进行拆除替换。
“现代建筑的通用做法是在屋顶设置一圈镀锌扁钢,但由于老楼独特的门楼结构,一旦如此设置就会在屋顶上出现一大四小5个亮晶晶的‘环’。”
马力力表示,业主方因此提出既有方案会破坏建筑整体美观,希望进行修改,目前新方案正在会商中。而仅就这个小小的更改,就要经过防雷办等多个部门的审批。
壁龛封存数十年重见天日
图书馆分为上下两层,由正门进入,迎面是一个156平方米的大厅。记者注意到,大厅顶部的部分白色天花板已经脱落,露出隐藏其中的彩绘木板,每块木板一平米见方,而这正是大楼建成之初的原貌。
据马力力介绍,大楼在后续改建和使用中,彩绘天花板被涂料封存,本次修缮施工人员将对这些覆盖的涂料进行剥离,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较旧以及涂料破坏,彩绘顶将普遍呈现破损和颜色败落,如何复原彩绘也成为了修缮之初的一大难题。
峰回路转。查阅大楼的设计图纸,施工人员发现大厅两侧应该设有两处壁龛,但进入现场却没有找到壁龛的踪迹,为何凭空消失了?搜寻并未就此放弃,最终在砸开两堵墙壁后,被封存“密室”数十年的壁龛重见天日。
“虽然壁龛内的两尊佛像已经没有了踪影,但上方天花板上的彩绘由于未遭到涂料覆盖,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也成为了我们恢复彩顶的重要依据。”马力力表示,由于彩绘工艺非常复杂,将邀请画院老师调制颜料,再找老工匠对彩顶进行复原。
门楼观景台将重新开放
正如对彩顶的重建,最大程度恢复老楼原貌,处处体现在本次修缮工程中。比如二楼的一根根朱红色立柱,施工人员剥开表面红漆,发现了金黄色和暗红色两层不同年代粉刷的老漆,又经过成分分析和资料比对,最终确认了立柱原本的色彩。
相比内部,大楼外墙和屋顶上的门楼更多了一丝沧桑,不仅布满爬山虎和青苔,还充斥着霉斑和风化的痕迹,金色琉璃瓦破损严重,屋顶排水沟内更是长出了一株株青葱“小树”。
“我们将通过技术手段实施外墙拆卸,每块墙壁编号后再进行清洗和检查,随后对损坏严重无法继续使用的外墙进行替换。再比如琉璃瓦,每块背后都有生产厂家的名字,虽然这些工厂早就没有了,但我们还是希望在当地找到相关工艺。”马力力表示,门楼设计之初是为了让人们登高远眺相邻的(旧)市政府和(旧)市博物馆,修缮后观景功能也将恢复,重新向市民开放。
由于战争爆发,图书馆并没有按其设计蓝图实施,仅完成接近一半的体量规模就投入使用。记者获悉,按照工程计划,施工人员将以设计手稿为依据,在修缮的同时完成80年前没能建成的另一半建筑。
80年等待重为“图书馆”
1934年9月,旧上海市图书馆开始动工兴建,翌年9月竣工并试行开放。为方便市民借阅,图书馆终年对外开放。据统计,至1936年4月,图书馆共有中文图书1772种,外文图书1237种,中文报刊杂志231种,外文报刊杂志169种,合计近2万册。
可惜的是开放未满一年,即逢“八一三”事变爆发,图书馆被迫关闭。除部分珍本善本书籍事先迁出外,其余的均毁于战火。尽管图书馆大楼是幸存下来了,但其作为市图书馆的功能就此永久划上了一个句号。
抗战胜利以后,图书馆和邻近的博物馆、体育场一起被国民党第三方面军京沪地区敌俘管理处征用,充作集中关押日本战俘的临时性场所。1946年6月底,又被转交国民党军队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一补给区司令部,并拨给交通部交通警察队,作为驻扎的营房。
此后,根据南京政府行政院的指令,将图书馆大楼连同博物馆的馆舍一起划拨同济大学使用,且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大楼成为同济中学校舍的一部分。2000年,大楼由于种种原因关上了大门,此后15年一直闲置。
据悉,经过修缮和扩建后,老楼将重新以“图书馆”的身份重返公众视野,其将成为杨浦区图书馆,最快2017年上半年向市民开放。
图说:“沉睡”15年后,80岁图书馆迎来重生。
图说:大楼几经易主,内部仍留有历史的痕迹。
图说:经过清洗,门楼上的一只石雕(近处)已经恢复本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