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淞沪战争连遭日军炸毁 上海北站浴火重生今犹在
图说:1909年建成的英式风格上海北火车站站房。资料照片
天目东路200号是一处著名的建筑。如今,它是上海铁路博物馆,历史上,则是上海的陆路交通枢纽——上海北火车站。建成之时,曾是全国最大、最壮观的火车站,但在两次淞沪战争中,北火车站均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遭严重损毁。
英式风格站房当年全国最大
1865年,火车第一次进入中国,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筑了一条0.5公里长的窄轨铁路,然而仅作演示后,很快被京师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
19世纪90年代,铁路的重要性终于被中国朝野所认识,清政府还将其列为自强要政。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以“有益商务、筹款、海防三端”,要求总理衙门同意修筑上海与江宁(南京)间的铁路。1898年,淞沪铁路首先建成,全长16公里,成为上海城区通往吴淞的陆上要道。
之后,由上海至南京的沪宁铁路于1905年4月开工,1908年全线通车。1909年,沪宁铁路上海站启用,初名沪宁车站,站址东临淞沪车站(今宝山路、东华路),南向公共租界界路(今天目东路)。1916年,沪杭甬铁路(今沪杭铁路)与沪宁铁路接轨共站,沪宁车站于是成为沪宁、沪杭甬、淞沪三条铁路的交会点,站名亦改为沪宁、沪杭甬两路总站,为区别原在南市的沪杭甬车站(习称南站),称之为北火车站,简称北站。
北站的站房是英国式洋楼建筑,为颇有气势的3层建筑,中间4层。大楼长60.5米,阔24.7米,占地1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底层是候车室和售票处,楼上是办公用房,共有76间。墙基先打木桩,然后用混凝土砌第一层楼。第一层以上大墙均用钢柱支架横梁,水泥楼面。三面墙脚皆用青岛青石建造,红砖外墙,部分墙面做水泥粉刷。正面有3座拱门,中间拱门建有雨棚。整座建筑立面线条清晰,呈文艺复兴风格,是当时全国最大、最壮观的火车站。
遭受战火毁坏原址重新建造
20世纪30年代,上海爆发“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闸北境内的北火车站均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据《闸北区志》记载,两次战争中,敌机先后轰炸北火车站19次,投掷炸弹达177枚。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北火车站遭到日军连续轰炸,站房、站台、轨道等设施严重被毁。是年1月30日的《申报》刊登《北车站被日机轰炸》一文,对北站遭日机轰炸作了如下具体报道:“昨日,日飞机投掷炸弹,第一次即向北车站投弹,在八时左右第二次出弹,落在车站外,站内也受一弹,麦根路站也受弹,九时许,北车站房又受弹,当时就被炸倒,下午一时许,北车站房又受弹,即时延到货房内,货栈道。”
为尽快恢复铁路运输,1933年,由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建筑师赵深设计图样,利用原站房底脚和石墙修建新站。新修建的北火车站站房为3层,花岗石砌面,平屋顶,整幢房屋立面简单但稳重大方。车站有月台3座,改建后月台东北添造木架雨篷,顶铺玻璃以增采光。站房东西两侧各有花园,使得1000平方米的广场更富光彩。
然而仅仅过了4年,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北火车站又遭受了日军飞机的多次轰炸,损失严重。上海沦陷后,北火车站被日军占领。日伪还成立华中铁道株式会社,北火车站被改为日文“上海驿”,还一度改作军用。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车站,恢复上海北站原名,同时对站房的候车室及售票处略加修缮,但车站总体面貌变化不大。
完成历史使命改建为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经铁道部批准,上海北站于1950年8月正式更名为上海站,随后核定为特等站,办理客运和零担货运,但人们实际上仍称其北站。1953年至1960年,北站又经过多次改建,广场扩大至4000平方米,列车到发线由8股增至11股,并扩建出站口,客运量又大幅度增加,旅客上下日均6万人次。
1961年,北站成为专营客运的车站,原先的货运仓库改建成候车室和行李包仓库,货运线改为客运线。改造后的北站,分成南区和北区。南区候车室(包括外宾候车室、老幼候车室)、行李包仓库、售票房约6000平方米;北区候车室和行李包仓库约650平方米。1982年起,列车到发线增至12股,每日接发列车48对,日均到发旅客约7.5万人次。1986年7月份,到发列车49对,日均到发旅客11万人次,最高达15.2万人次。它远通国内各大城市,是上海铁路局内4个特等客运站之一,是本市陆上旅客运输的主要枢纽,也是全国最繁忙的主要车站之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铁路需承担的运力越来越重,然而北站因设备陈旧,又受场地限制,已不能再扩建。1987年12月28日,铁路新的上海站在北站西面的原上海东站处建成并正式启用,经历近80年风雨历程的北火车站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并被改为客车技术装备所。2004年,上海铁路局将老北站翻建为上海铁路博物馆,除有近现代大量的文献资料外,还陈列有不少实物,如一列“老佛爷”(慈禧太后)曾坐过的火车,一辆早期美国造的火车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