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岛”坚持办学的沪江大学
1936年6月7日千人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刘良模负责指挥
■杨佐平
沪江大学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是由美国基督教新教南、北浸礼会于1906年在上海创建的一所私立大学。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发动对上海的狂轰滥炸,战火也波及到了宁静的沪江校园——一颗炮弹将沪大的水塔炸开了一个大窟窿,幸未造成人员伤亡。随后,侵华日军司令部和机场就设置在校园的隔壁(今上海理工大学南校区),日军控制了通往市区的道路,进出都必须持有他们颁发的通行证。因此,沪江大学只得在4月初借用上海租界内四川路上的青年会大楼和圆明园路上的城中区商学院的校舍开学,直到日军撤去封锁才于6月1日回到杨树浦校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公共租界成为“孤岛”。沪江大学被迫撤离杨树浦校区,在租界里办“没有校园的大学”。沪江大学和沪江附中的师生,全部搬入处在上海外滩圆明园路209号真光大楼的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内继续办学。由于大学、附中和城中区商学院都挤在了一起,不得不采用三班轮流的办法上课,规定上午为中学,下午为大学,晚上为商学院。后来,随着学生的增多,又增租了同在圆明园路上的广学会大楼三楼和亚洲文会大楼五楼办学。
抗战全面爆发后,校长刘湛恩被推选为上海各界救亡协会主席和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的领导人。他负责当时租界难民救济工作,展开国际宣传工作。1938年初,南京汉奸“维新政府”成立时,日伪曾多次派人游说刘湛恩出任伪教育部长,他都严正拒绝。1938年4月7日晨,刘湛恩在静安寺路戈登路口(今南京西路江宁路)公共汽车站被暴徒狙击身亡。后据凶手供认,这是日本特务组织指令汉奸帮会头子所策划的暗杀阴谋。
当时上海各报都报道了这条悲痛的新闻。噩讯传出,全市都为之震动,沪江大学和附中师生更是万分悲痛,立即停课悼念。国民政府在获悉刘湛恩遇刺后,由行政院长孔祥熙颁布了给刘湛恩以国葬并抚恤刘氏家属的命令。4月9日下午,在衡山路美国礼拜堂为刘湛恩校长举行隆重的葬殓仪式。上海各团体的挽幛“为国牺牲”悬于中间,左右挽联为“长校十年,苦辛备至”,“成仁一旦,中外同悲”。国内外著名人士和团体也来电吊唁。参加悼念的包括中共驻沪代表在内的各界和各校代表以及沪江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和学生等共计3000余人。长长的送殡队伍,前往虹桥公墓,成为一次规模较大的抗议日伪暴行的活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冲进了租界,“孤岛”不复存在。1942年1月15日,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
当沪江大学决定停办后,1942年1月21日,沪江大学同学会在香港路银行公会举行常务委员会议,由朱博泉、虞秉镛、陈椿葆、徐振东、巢纪梅等委员出席,沪江大学董事长鲍哲庆、校董于寿椿、戚正成以及沪大的主要负责人郑章成、郑世察、林卓然、李好善等列席了会议。会议根据各方面意见,为了保存沪江“火种”,建议“由同学会出面,组织新校,继续办理,但母校校名必须避免,同时学校经济亦须与校董会独立。”最后决议成立“沪江书院”,并选出9人院务委员会,委员会中推举朱博泉任主席。“沪江书院”历尽艰辛,艰难办学,直至抗战胜利,迎来沪江大学的战后复兴。
1946年4月,大学部教职员和900多名学生高唱着校歌,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上海杨树浦校区,开始了重建校园、复兴沪大的新征程。
(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