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中,上海海洋大学的实习船都成日军眼中钉
抗战期间在四川合川临时办学时的实验场
毁于一二八事变的“淞航号“实习船
■宁波
中国渔业历史悠久,水产教育却迟迟起步;中国海域辽阔,海权观念却姗姗来迟。雪上加霜的是,这“迟迟”和“姗姗”又因为淞沪抗战而举步维艰。
20世纪初,张謇痛感“士大夫不知海权为何物”,为“护渔权,张海权”于1904年向倾听疾呼创办水产学校,并谋划校址于吴淞炮台湾。经黄炎培襄助、张镠筹创,1912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正式创办。吴淞口濒临长江入海口,东滨太平洋,自古为战略要冲、海防要地,因此在淞沪抗战时首当其冲成为日本侵华军登陆关隘。又因水产人才熟悉水性和航海,可随时应征海军之故,故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尤其成为日本侵华军袭击重点。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前,经过20年苦心经营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已居国内水产教育首位,毕业生服务于海内外水产与航务界,在国际上亦颇有声望,人称“WUSONG FISHERIES COLLEGE”,校舍、设备日益完善,总值估计达百万银元以上。20世纪20年代,学校教育情况曾被拍成影片代表中国赴美国费城参加万国教育博览会。因此,这也被日本帝国主义视为影响其侵略政策的重要阻碍,“一·二八”事变之际不仅炸毁部分校舍,炸毁实习船“淞航号”、“海丰号”,还将所有设备、书籍等也全部被日军部将装运回日本,使中国水产教育遭受重大损失,学校几陷于停顿,一度暂租春江别墅上课。
事后,虽重建校舍,逐渐得以恢复,但不幸七七事变再起,所有努力又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毁于战火,校舍几被日本炮火夷为平地,仅剩断壁残垣。短短六年,中国水产教育遭受重大损失。学校师生对日本帝国主义同仇敌忾,多次组织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曾声援北平爱国学生“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会同吴淞商船学校、吴淞中学开展罢课、游行,深入浦东农村进行抗日爱国宣传。1912-1937年,学校共招收23届学生,毕业学生479人,其中大部分都成为中国早期水产、食品、航运界骨干。
随着战况迅速发展,国民党军节节败退,部分师生被迫辗转至四川合川(今重庆合川)。为维续水产教育,在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友会等呼吁下,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9年4月18日批准,在四川合川国立第二中学设立水产部,分发战区学生入学,学习水产普通科,兼学制造和养殖,学制三年。后经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黄炎培等提议,先后经国民政府参政会第三届一次会议及国民党五届十中全会通过,于1943年1月将第二中学水产部正式改组为国立四川水产职业学校,设制造、养殖两科,学制三年。次年秋,增设渔捞科。陈谋琅、王刚先后任校长。抗战八年筚路蓝缕、逆流而上,使中国水产教育弦歌永续、未予中断。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侯朝海、冯立民、李东芗等校友竭力奔波和积极筹划,1947年6月在上海复兴岛复校,定名为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利用复兴岛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渔业善后物资管理处木屋因陋就简办学。学校师生和校友,在校训“勤朴忠实”指引下,服务水产与航运业尽心尽力、颇有建树,都表现出良好的艰苦奋斗和百折不挠精神。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解决大批军人就业问题,教师们还在复旦大学等设立水产训练团,培训战后复员军人,为其今后发展传授水产技术。
(作者为上海海洋大学档案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