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引驰:不盲目追求背诵数量,学习古诗词需懂得与古人共情
“古诗词中的世界,丰富广阔。古人将他们的人生感悟写进诗句里,个体的荣辱悲欢,瞬间的思绪,一生的回顾,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统统定格。当我们阅读古典诗词,其实是走进古人的生活和内心。”日前在上海举行的青衿书苑第17期读书会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老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副教授侯体健对话,与在场师生分享中国古典诗词隽永的生命力。
在陈引驰看来,对古诗词的学习不用盲目追求数量上的累加,而是从古代情境中去理解与当下相通的心境与韵味,有了共情的基础,古诗词就不仅仅是排列整齐的一行行句子。“清风明月的夜晚,登楼徘徊的黄昏,荒郊古寺的钟声,落花满径的小园,建构了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那一篇篇诗章被一代代人琅琅吟诵,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楚辞》,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又涌现了许多诗人及其作品。古典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反映了人民不同的生活和需求,是我们的宝贵财产。”他说,传统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大多始于古诗,咿呀学语时,古诗就浸润到文化血脉中。
比如诗人杨万里那首耳熟能详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陈引驰解释说,“惜细流”的、“爱晴柔”的,都是诗人;发现立在小荷上的蜻蜓,诗人更是欣喜不已,他把他的情感投射到这些景物中,景物之间,景物与诗人之间,建立起了融洽亲密的联系。诗人给我们呈现的,不单单是一个小池,更是一个有情的世界。
有学生苦恼,古诗文并不是以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字句、程式、规范来创作的,刚接触有隔膜之感。陈引驰给出的建议是:开口朗读,正是学习古诗词最好的途径,用声音去感受韵律之美。“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进入古诗文的世界,必须有相应的方式和路径。”
古典诗歌给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浓厚一笔,可以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家。侯体健谈到,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千姿百态,有雄伟壮阔;有绚丽纤细;有悲凉凄婉;有豪放旷达;有含蓄典雅,景象万千。“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体现,可以从藻饰之美、意境之美、声韵之美、哲思之美等不同层面解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
与上海学生阅读联盟青衿书苑“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主题读书会同期,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举办“弘传统 品诗书 做文化中国人”课堂观摩及研讨活动。上外附属双语学校副校长龚鸣说,通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历史、语言、民俗,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古诗文的阅读和积累,通过多样化的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说,注重审美体验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现了引领作用,只有老师有了文化眼光、文化自信、文化底蕴,才能促学生的内在成长。
据悉,上海学生阅读联盟由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指导创建,“青衿书苑”是上海学生阅读联盟的重要活动平台,由上海图书有限公司承办,依托文教结合机制,定期举办主题讲座、阅读互动、图书推荐等活动,推动书香校园建设。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