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

2019-04-05信息快讯网

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信息快讯网

大师远去,荣光犹存。

从2018年到现在,我们送别了40余位两院院士。

生命时钟虽已停摆,但他们的钻研精神和学术造诣将永远留存。

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一起重温这份令人悲伤的名单。

缅怀先辈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向所有无私奉献的中国脊梁,致敬!

(以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

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信息快讯网

2018年11月17日,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程开甲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他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人们称程开甲是“中国核司令”,这不仅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核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员,更是因为他对中国核试验事业所建立的功勋。

“地震宗师”邓起东

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信息快讯网

2018年11月6日,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作为地震地质学家,大地震的发生总会挑起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海城、唐山、汶川,是新中国地震史上三个最刻骨铭心的节点。这三个地方,邓起东都在第一时间踏足。

他亲手绘制第一张国家地震烈度区划图、第一张全国地震构造图、第一张大比例尺活动断裂地质图……邓起东被业内认为是“中国当代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带头人之一”,我国现在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研究水平能和外国人站在同一条线上,就跟邓起东的导向作用有关。

心血管外科专家高长青

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信息快讯网

2019年1月8日,心血管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长青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高长青长期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开创了我国机器人微创外科,引领并推动了国际机器人微创外科的发展,是亚洲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他完成了系列微创冠脉搭桥术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冠脉搭桥术后抗凝治疗新方案。创新性阐述了心肌带的解剖学概念,降低了冠心病室壁瘤手术死亡率,促进了我国冠心病室壁瘤外科的发展。

放射性药物化学家刘伯里

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信息快讯网

2018年7月2日,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刘伯里是中国放射性药物领域的主要开拓者,由于经常接触毒性极大的核素且接受很大的辐射剂量,不到40岁时,他的头发已经脱落和变白,从外形看上去宛如个老人。

他和合作者早期承担并完成了中国核燃料后处理工程低放裂变废液的任务,参加了核爆炸现场裂变产物污染苦咸水的去污、核潜艇原子反应堆第一回路水放射性的净化等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他开始致力于核能的和平利用,从事放射性药物的研究,研究了15种核素的放射性药物,在放射性药物分子设计和应用两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刘光鼎

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信息快讯网

2018年8月7日,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作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刘光鼎在中国油气资源、金属矿产探查、大地构造等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他提出的中国“油气二次创业”等重大科学论断成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国家战略。

他一辈子为中国寻找石油,挂帅完成了“中国海地质构造研究及含油气性质研究”和“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等重要成果,被国内外科学界称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此外,他习武尚侠,喜欢写诗填词,享有“大侠”和“黄埔教官”的赞誉。

物理学家闵乃本

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信息快讯网

2018年9月16日,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闵乃本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上世纪50年代末,闵乃本闯入当时国内尚是空白的晶体缺陷研究领域。70年代起,闵乃本开始对晶体生长进行研究。1982年,他的41万字专著《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问世,成为当时国际上第一本全面论述晶体生长的理论专著。

1983年,闵乃本在美国犹他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成功解答“晶体表面粗糙化”这一难题,被国际晶体生长学界誉为“近10年来晶体生长理论领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1980年至1990年,国际上相关论文总数约有20余篇,闵乃本研究组就贡献了9篇。

2013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国际编号为199953号小行星为“闵乃本星”。

“高铁院士”王梦恕

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信息快讯网

2018年9月20日,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他一生有两个梦: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要成为世界第一。

王梦恕因主持和参与了中国高铁的研发建设工作而被誉为“高铁院士”。他曾以27岁的年龄参与修建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并发现贯通误差,排除运营障碍。他力挺中国高铁建设,曾有一句名言令无数国人为之自豪:希望有一天,其他国家的人一提到手表就想到瑞士;提到高铁,就会想到中国。如今,这句话已经成真!

“氢弹之父”于敏

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信息快讯网

2019年1月16日,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生前,于敏曾这样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我安慰了。”

于敏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时26个月,创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纪录。

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信息快讯网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正是他们的默默耕耘、潜心钻研

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向为中国科研不懈努力的科学家们

深深地鞠一躬!

因为篇幅关系,

没办法一一讲述他们的丰功伟绩

但这些人的名字值得所有人铭记!

2018年

1月9日,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承业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1月9日,飞机气动弹性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德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月17日,水动力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2月11日,地质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2月25日,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3月7日,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4月7日,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艾兴在济南逝世,享年95岁。

4月11日,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在沈阳逝世,享年80岁。

5月10日,放射毒理学与辐射防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德昌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5月28日,激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尊琪在上海逝世,享年76岁。

5月30日,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载平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7月2日,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7月8日,临床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彤华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7月27日,金属材料超塑性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宋玉泉在长春逝世,享年85周岁。

7月29日,光电技术与工程专家、西南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祥棣在成都逝世,享年84岁。

7月30日,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尧和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8月7日,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8月11日,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朝义在上海逝世,享年85岁。

8月12日,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瑾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8月19日,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洪朝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9月20日,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9月21日,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9月16日,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闵乃本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10月18日,中药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0月31日,材料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创天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10月31日,炼油及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总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1月6日,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11月7日,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世楞在天津辞世,享年83岁。

11月17日,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11月24日,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教耐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12月9日,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司勋在南京逝世,享年99岁。

12月29日,发电工程及设备制造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在三亚去世,享年89岁。

2019年

1月1日,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在成都逝世,享年90岁。

1月8日,心血管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长青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1月16日,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月19日,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敬魁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国章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2月3日,塑性成形与数字化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2月22日,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伟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2月22日,凝聚态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业宁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

3月7日,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清明时节即将来到

让我们沐一丝春雨

撷一捧春花

缅怀所有为我们的新生活

做出了卓越贡献

却悄然逝去的伟大科学家们

他们的身上折射着

国家科技发展的独特时代印记

那些曾经奋斗过、成功过的故事

我们永不能忘却!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科技日报

熄灯!“地球一小时”进入中国十年,“水的旅程”2019长江行动沪上启航
文汇记忆 | 中国第一代外交官中的一对“姐妹花”
经济企稳回升!中国三月PMI指数50.5%,重回荣枯线以上
经济日报: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让“中国风”刮起来!这个小众的职业群体正把中国科研成果以中国方式送到世界眼前
81192,请返航!回家看看18年后的中国海军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糖尿病患者抓住清明时节好养生
清明时节,申城千人集聚龙华烈士陵园向英雄致敬
除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清明节的诗?
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为应对长三角客流高峰,苏州推出墓区专线、杭州实现刷脸进站
巴西“电力高速公路”的中国建设者
【中国那些事儿】从“风散纸钱灰”到扫码寄哀思 外媒这样看中国清明祭扫方式变迁
中国道路的哲学阐释
中国人的故事 | 让我们缅怀他,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聚焦节能和环保,制冷设备一直在努力,第三十届中国制冷展将亮相上海
清明时节,清风扑面
清明时节各地群众广泛参与缅怀先烈活动
什么样的中国综艺能“走出去”跨文化传播?
跨越激流险滩实现伟大梦想的中国力量
上海时装周完美收官 在民生艺术码头遇见最精致摩登的中国风
骄傲!首张黑洞照片背后的中国力量:200多位科学家中有16位来自中国大陆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