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

2019-04-16信息快讯网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花开海上,万紫千红,金山区待泾村的名气越来越响。不久前的一个下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专程到待泾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说来也巧,李强书记来待泾的那天上午,并不知道市委书记要来的记者恰在待泾村采访,深挖这个原本不起眼的远郊农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以田园生态立业”、“以乡土文化立景”的乡村振兴思路。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村党总支书记姚民军带记者参观了“村史馆”。

那天忙得头头转的村党总支书记姚民军,上午还是抽空陪记者聊了聊待泾村的“乡土文化”,并带记者参观了“村史馆”。姚书记介绍,这几年,村里重点干的一是引进了“花开海上生态园”;二是重点整治了东陈屋、蔡家楼两个自然村庄;三是在完成村史村志修订的基础上,初步梳理了待泾有开发潜力的历史文化景点,为今后更深一步导入“江南文化|”、更深层次的走好农旅并重的“乡村振兴”之路奠定了基础。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花开海上生态园。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试点村,产业兴旺,提高收入自然最为关键。2016年10月,花开海上生态园开园,凭借绚烂花海的超高颜值一炮而红,很快成为沪上市民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开园才两年多,这个偏远乡村里的生态园已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因共享了村里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生态园每年门票收入的10%返还给待泾村,作为分红收益;生态园西侧,45亩林下停车场可停2000辆车,由村里负责运营管理,收入也全归村集体所有;生态园招工优先面向待泾村村民提供岗位,去年一年村民通过打工增收250万元左右。此外,待泾村的4000多位村民,还可持年卡随时去花开海上免费游览。但是,“以田园生态立业”只是第一步,待泾村正在探索的“乡村振兴”之路,还有“以乡土文化立景”。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朱泾镇文体中心主任高曙辉指给记者看“李宅”的雕花梁柱。

就在“花开海边”生态园南侧的村里,就有一座当地人俗称“厅上”的明清老宅。朱泾镇文体中心主任高曙辉和金山区博物馆的高文斌,带着记者沿乡间道路来到一个叫“秋字圩”的地方,只见一片农民新居中“藏着”一座少见的老宅。这座貌不惊人的老宅的门楣和屋架梁等处多雕有“民间故事”和各种吉祥图纹,梁柱下,还有多个雕花石础。这种“石鼓墩”形制特大,仿佛告诉人们,这是明清时期拥有厚实家底的“大人家”。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李家后人。

“我们李家祖上出过榜眼,还曾在朱泾西乡造过三座石头大桥。”80多岁的李家外孙老盛说起李家的事不无自豪。据李家后人称,此宅原为粉墙黛瓦的四进大宅院,几十年前,部分建材因历史原因拆建成朱泾乡敬老院,后原址处幸存最后一处厅堂。老宅历经百年风雨,虽显老旧,但木梁材质和房屋结构等,不失往日辉煌的风采。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李宅内门楣上的雕花。

李家后人回忆说,以前跨进仪门,是一个宽阔的石皮天井。站在天井中央,面对正堂六扇落地长窗,左右偏堂各是短窗,门前三级石阶的大厅,抬头,只见迴堂门上方挂着一块宽大的黑色匾额,上书“安善堂”三个金色大字。匾额的左下角是几行“安善堂”铭文。在匾额的左右厅柱上,装着一对“纱帽脚”,这是李氏做官人家的标识性饰物。大厅前面迴廊的两个柱子上,相对挂着一副黑底金字的“抱柱帖”。东柱挂上联“室有图书三万卷”,西柱挂下联“家传道德九千言”,落款“刘墉书”。据介绍,这幢老宅在民国时,上代人还会在每年的春夏秋冬,把家里书画藏品根据每一季主题来展览,收藏之富可见一斑;宅前,还曾有过一座柏木建的“私家船舫”,河道中曾打捞出数量可观的柏树木。此外,还有幸存着的家传石锁、蝙蝠纹荷花缸,以及离老宅不远的李家建“启秀”古桥等,越来越激起人们对这户“李氏后裔”的探秘兴趣。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李家修的启秀桥。

据金山区博物馆的高文斌考证,李家老宅的原来的主人名叫李自华,生于1535年,字元实,号见亭,明代直隶华亭(今朱泾待泾村)人。李自华高中进士第二名(榜眼),先是做翰林院编修,又任国子监司业,最后历官谕德,即太子的老师。李自华中榜眼后,他的族人深感荣耀,在朱泾为他建造了榜眼坊。李自华知识渊博,喜爱诗词,工古文,还善书法与篆刻金石,作品有《陆宣公奏议序》等,从文中可见自华的“渐摩有素,具有经济之才”。他是个有礼有节,具有治国安民才能的人。镇文体中心高主任则表示,李氏家族的这幢老宅,将来最好能成为一个开放的村史展馆场所,既能保护古建筑,延续地方文脉,又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曾经的“名门望族”,为地方守住记忆、留住乡愁。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村里的文化名人戴有祺、彭鹤濂的典故被初步做成了诗碑和绘成墙画,成为“村景”。

待泾村的名人并不只有李自华一位,清康熙朝的1657年,金山出了个状元叫戴有祺。这位戴状元很有特色,不爱做官爱隐居,喜欢追求休闲的生活,这在状元中是罕见的,他一度隐居在朱泾地区,留下不少传说与佳话。有祺20岁的时候,就与张棠、庄永言等结“大雅堂社”,当时人评价他“文章翘楚,领袖群伦”。1691年,中进士后,因书法出众,被康熙钦定为状元,成为翰林院修撰、吏部郎中等,是非常亲近皇帝的大臣,前途无量,但戴性格桀骜,在一场官员考核中一败涂地,处世又不知伸屈,被人“参了一本”,1702年,皇帝下旨,让他去北疆做“责司海岛事”的副县长,他不干,托病回到了家乡。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墙上所绘当时“朱泾名流”在待泾村和戴有祺的交游酬唱均据史料考证。

远离多变的官场,戴有祺在朱泾蒋泾桥(今属朱泾待泾村)筑室为居,建造了私家园林。据清雍正年间杨锡咸《梦游文集》记:“有祺早有心计,欲藏身于胥浦江北侧蒋泾桥,僻静处筑室,叠假山临流水,并仿欧阳公作一舫子,吟啸其中。”他把蒋泾河边的这座私宅题名为“慵斋”,自号“慵斋野老”, 一个“慵”字,看出他厌倦追名逐利的官场,甘于淡泊的生活。当时朱泾有位曾为几社成员的学者沈迥,是有祺从小的老师。嘉庆版《朱泾志》介绍, “朱泾名流半出门下”的沈迥晚年在钓滩(今西林中学)设教授徒,“戴瀚撰有祺、陶进士尔穟皆从之游”,有祺与文人名士在这里诗酒书法、交游酬唱,过着自己想过的惬意生活,留下了“但作闲人何必隐,不耽佳句易成诗”的佳句。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清代朱氏古船舫遗址。

待泾村已修复开发的“村景””,还包括沪上有名的清代古船舫遗址。2016年初,村里的蔡家楼河道里发现了七根石柱子,经专家发掘、考证,这里原来是一座清代古船舫遗址,这也是上海市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遗址发现之初,所在的蔡家楼河道淤积,周围一片脏乱差,现在河边竖起了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古色古香的古船舫已经被还原呈现出来,清清的河水绕着船舫柱子流过……岸边,是一整条的蔡家楼埭,埭前的道路平整开阔,家家户户建了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一眼望过去俨然一座小型公园。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古船舫附近整治的就像个花园。

住在古船舫附近的村民,其实就是古船舫家族的后人,他们也自觉当起了文化遗址和美丽乡村的守护人。随着产业兴旺起来,待泾村的环境越来越美。这两年,村里除了拆违、种树,还整修了10多公里的道路,并将全村所有14条河道全部进行了整治……去年一年,市、区、镇各级在这里投入超过1.2亿元,待泾村的角角落落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我已经不想去‘花开海上’了,你说为啥因为我们村也变成了大花园了,每天就在家门口逛逛不是更方便!”现在,我已经不想去‘花开海上’了,因为我们村也变成了大花园了,每天就在家门口逛逛不是更方便!“76岁的李惠英幽默地对记者说道。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船舫附近经过整修的清代金山民居,是江南优秀古建筑的活标本。

此外,待泾村上世纪还出了个近现代诗人彭鹤濂。彭天龙(1914—1996))字鹤濂,号松庵,别署棕槐主人,1914年生于朱泾待泾村,毕业于无锡国专,与钱钟书等文化人物为好友。著有《棕槐室诗》、《棕槐室诗话》、《怀碧轩文稿》等。其父彭佐君系清末秀才,其伯父亦擅古典文学。受家庭熏陶,彭自幼酷爱古文、诗词。并经常与同乡诗人高燮、姚光、白蕉等诗简往返、互相唱酬,还结交了当时国内著名诗人李拔可、陈鹤皋、谭泽闿等。金山办了《春华文艺报》,他亦经常有诗发表。民国32年(1943年)任金山县初级中学校长。解放后继续留任县初级中学教员,1960年2月调入金山县图书馆为管理员,上世纪70年代从金山图书馆退休。1990年9月,金山县教师进修学院开设“古诗吟诵”课,聘彭上课并作吟诵示范,并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在以后各届放映,博得历届师生一致好评。时日本诗词代表团慕名来金山,请彭吟诵古诗,抑扬顿挫,尽显古诗韵律之美,使日本客人大为倾倒。1996年3月1日因病去世,终年84岁。

“花开海上”的待泾村,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厚家底……-信息快讯网

出生于待泾村的诗人彭鹤濂。

彭鹤濂著有《棕槐室诗》、《棕槐室诗续集》,共收诗700余首,此外尚有评论集《棕槐室诗话》。他的诗先后被选入《当代中国诗词精选》、《当代中国诗词选》、《20世纪名家诗词钞》、《上海近百年诗词选》、《五四以来诗词选》、《当代中华诗词选》和《海峡诗声》等诗集。并被中国诗词协会、上海乐天诗社、上海市文史馆春潮诗社、湖南岳麓诗社、美国纽约四海诗社、日本诗词协会等海内外诗词团体吸收为会员。彭老在待泾曾有自己的居所,面临秀州塘,橹声帆影,时过窗前,即以“橹声帆影”名其楼。彭老曾有诗曰:何日返旧楼,秀州塘畔住。晨听橹声来,暮看帆影去。

朱泾镇文体中心高主任和金山博物馆小高考证,待泾村以前还有建于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的蒋泾庙,坐落于今待泾村蒋泾2组。原系蒋泾3组第十四代孙彭叔方祖上彭维周的家族祠堂,为家训、家规训示处。后在祠东建观音殿,安置观音菩萨一尊,俗称蒋泾庙。每年清明节起,有庙会2天,2年中做1次社戏,附近乡民视蒋泾庙为本庙,都来赶庙会,很是热闹。清代咸丰年间,毁于战争。光绪二十一年重建,民国初期,南社诗人高吹万书写蒋泾庙悬于大门上方,民国36年(1947年),因年久失修而倾塌,又重建,并又请彭鹤濂撰写“重建蒋泾庙碑记”。1971年,拆后埭,建蒋泾小学,1974年,拆前埭,造幸福中学。今为霓虹服装厂。

待泾还有非遗项目“马灯舞”。1930年代,待泾村西陈屋人彭玉良、王岳连等人筹建陈屋串马灯队,时有彭玉良、王岳连、王岳初、王岳梅、彭云光、姚惠方、姚惠祥、姚惠贤等30多人,共推彭玉良为马灯队队长。串马灯以室外为演出阵地,一般30—50人参加。演出时间从农历新年到正月底结束。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表演开始,由四盏灯领路,后面紧跟锣鼓、接着领头马、二马出场,后随20盏左右的花灯队,再后是李三娘等各色戏剧人物肩挑各色花篮,最后出场的是手执破扇的马灯队员。表演带有镇邪、祝福的色彩,深受群众的喜爱。解放初期活动频繁,土改后停止。1977年恢复排练。1987年,朱泾乡整理出串马灯舞蹈队型10多种。这年,30多名老队员参加朱泾乡首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1988年,参加金山县第二届艺术节开幕式街头表演,获演出奖。上海市民间舞蹈集成办公室为串马灯队的表现制作了录像。

江南历史文化悠久深厚,几乎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精彩的故事。待泾村绝不仅仅只有万紫千红的“花开海上”,如何进一步整合村里深厚的家底,开发适合农旅的“村景”助力“乡村振兴”,将是“花开海上”后的下一篇文章。

作者:薄小波 高文斌

摄影:薄小波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顾一琼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