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研究“五四”?专家们这样说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研究“五四”?
今天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五四运动与百年中国文化”专题研讨会,近20位专家学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围绕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们从五四运动与中国道路选择、民族身份建构、国家认同及文化重建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在中华民族追求自由解放和国家独立富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拓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形成和演进,以及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话语建构,提供了坚实而厚重的思想基础。
“五四精神对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始终发挥着精神引领和支撑的重要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指出,五四运动的学术研究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精神发展的缩影,新时代五四运动研究应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实践紧密相连。
文学所副所长王光东则强调,在今天研究“五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四研究的大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要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王光东说,“五四”新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的继承和转化,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中对于中国道路的选择、科学与民主、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人的解放、民族解放、启蒙、救亡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拓展“五四”研究的视野和内涵。
“五四运动提出了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命题,100年过去,我们仍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旅途中,需要当代青年们真正继承五四精神,让‘五四’火炬代代相传。”文学所副所长朱鸿召提出,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救亡图存努力的必然结果,“有血性”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革命道路至关重要的一大因素。在新时代,五四精神有了新的内涵,但爱国依然是其不变的主题。
陈占彪研究员探究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细节,分析了其中知识分子的参与和态度,指出知识分子既是一个知识人,又是一个社会人。包亚明研究员回顾、评价了近年有关五四运动的研究,并运用“文化资本”理论对“五四”的发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刘轶、郑崇选、袁红涛、朱生坚等专家学者也纷纷就“五四”的语言沿革、精神源头等方面发表了见解。
文:蒋竹云
视频/图:陈龙
剪辑:王卓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