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岁上海最早西医医院仁济医院揭幕“合信亭”,启动仁济精神再讨论
今天,上海最早西医医院、具有175年历史的仁济医院在医院院区里揭幕一座取名为“合信亭”的中国传统花园凉亭,追念光荣历史、医者初心、医患同心的过往,同时启动“仁济精神再讨论”,仁济医院希望通过这个载体,创新拓展医患沟通的平台。
这座精致的花园凉亭内专门放置了仁济医院官方订阅号和服务号二维码,让广大患者朋友在亭内休憩之余,通过手机向院方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使合信亭成为医患沟通的无声平台;同时,也可以通过手机预约挂号、查报告、手机导航等,进一步改善就医体验。
据悉,2018年经全院征名,凉亭被命名为“合信亭”。巧的是,“合信”是仁济医院第二任院长Benjamin Hobson的中文名字。他于1851年-1858年间编译了我国第一套西方医学专著《医书五种》,对我国与亚洲的西医学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郭莲在致辞中谈到,“合信”一词最早出自《淮南子·泰族训》,“故大人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意为“诚信应如四季运转一般准确无误”。汉字“合”意为医务人员精诚合作,汉字“信”则表明医患之间应有的相互信任,这次医院决定最终将花园凉亭取名合信亭,寓意医务人员始终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信仰,医患双方通过精诚合作与互爱互信,共同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她同时谈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也是仁济医院建院175周年,如何深化并进一步凝练与传承仁济精神,是摆在仁济人面前的崭新课题。
“通过开展仁济精神再讨论活动,深入探讨‘仁术济世’的精神内核,我们希望,于岁月的打磨中积累内涵,于时代的创新中改革发展,齐心协力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奋力开拓医院发展新局面。”郭莲说道。
仁济医院原麻醉科主任杭燕南教授、胃肠外科主任、支部书记曹晖、干保特需科护士长严玉茹分别代表老中青三代仁济人发言。
杭燕南教授以老仁济人的身份嘱托当代仁济人,要将仁济医院“仁术济世”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永远传承下去。
曹晖教授表示,他眼中的仁济精神是“中西互联,开放包容”的,仁济精神就如这合信二字的由来,是我们中华文化包容和并联西方文化的良好体现,促使仁济成为最早推动西医在中国长足发展的医院。他相信,仁济精神再讨论,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希望,仁济人对未来能够居安思危,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勇气与魄力,实现转型发展。
严玉茹希望,通过“仁济精神再讨论”,让新一代护理人传承并接力护理前辈留下的优良传统,用真挚的情怀、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人类的健康而奋斗终生。
▲仁济医院老病房(历史资料图片)
据悉,“仁济精神再讨论”活动将以座谈会、我和我的祖国歌唱比赛、诗歌朗诵会、院史论坛等多种形式,重新对 “仁术济世”的仁济精神进行多层次的探讨和进一步的解读,汇聚众人之智,助力当代仁济人攀登医学科技新高峰。
作者:唐闻佳 袁蕙芸 黄敏捷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