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院施维锦教授一生为医,88岁高龄的他倒在手术台旁
施维锦教授生前工作照。
任吉摄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经过三天的抢救,中国胆道外科奠基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施维锦于9月7日晚间逝世。令人感动的是,他倒在了他最爱的手术台旁——这名88岁高龄的医学教授从医60年,没有一天离开过他挚爱的职业。直到9月4日,在一台疑难会诊病例的手术过程中,他倒在了手术台旁,再没醒来。
在中国胆道外科界,施维锦堪称传奇,“东方一只胆”是业内对他高超技艺的最高褒奖。他用一辈子写下胆道外科界的一段传奇:一生为医,“胆”识过人。
请他救场他“来者不拒”
胆道外科是普外科中最为复杂、最具变数的分支学科。在这个领域,施维锦教授可谓功勋卓著,高超的技艺开创出多种首创术式,主编《胆道外科学》、《胰腺病学》等经典教科书。“东方一只胆”是学界同行给他的最高褒奖,赞许的是他的技术,更是敢为人先、永不止步的胆识。
88岁还在手术台旁?有人会惊诧、不相信,施维锦的学生看来却是平常事。“就在上周,施老还完成了一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是外科最高难度手术之一。”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李可为向记者强调,“老师做手术不是作秀,从划下第一刀到最后关上肚子都是他自己做。他不像80多岁的人,眼不花,手不抖,速度还很快,有时学生还跟不上他。”
运刀如飞是很多看过施维锦手术的人给出的评价。在李可为的印象里,先生的水平在业内首屈一指。“其他医院的医生手术台上下不来了,就请他去救场,他来者不拒,即便夜里很晚都会去——台上一条命,他看得比天大。”
如此高龄还能胜任手术台,是外科界的奇迹,大概也是老天对老先生一生挚爱的恩赐。“这是他医者的精神,是他对事业的追求,对病人的关爱,他是一个战死沙场的老战士。”他的学生、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王坚教授这样说。
外科奇才自造器械、自创新药
在他的学生、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罗蒙眼里,施维锦堪称“外科界的奇才”,一个医生在开刀之余还自己研究开发手术器械。“他很早与上海手术器械厂合作,做了很多手术器械开发,这多半是因为他在拓展手术新技术的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就开始钻研怎么升级新器械。”罗蒙说。
施维锦自行设计制作了取石钳等成套胆道器械,应用于术中和术后,其中经T管窦道介入取石解除了数千名胆总管探查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病痛。
跟随施维锦的学生们清楚,在老师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条。首先是过手术关。如果没有良好的手术技能,不能用手术来为病家解除病痛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此外,还要通过多做科学实验对原有技术不断改进,没有发展的思维,没有创新精神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但这种种的一切都要围绕临床所展开。
仁济医院沿用至今的院内方剂——舒胆合剂就是施维锦一手研制出来的。难以想象,这个1955年从当时的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的西医,在上世纪80年代,自主研发出这款防治胆道结石的中成药。“当时没有治疗效果很好的西药,先生就自学中医,不断钻研,最终研制成这个方剂,价格十分低廉,但为无数胆道疾病患者解除病痛折磨。”李可为说。
近年来,施维锦步入耄耋之年,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在舒胆合剂基础上,他又和龙华医院朱培庭教授携手攻关我国首个国家级中药新药胆宁片。
前瞻性设计源自对病人的爱
“你根本想不到的是,老师的画画得很好!”罗蒙是上世纪90年代施维锦的学生,他对老师一幅幅宛如艺术品的精美手术图谱印象深刻。罗蒙告诉记者,即便在影像设备发达的现代,身体内部还有不少“从未涉足的禁区”,手术医生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而当施维锦把自己做过的手术、探查过的部位画下来告诉学生后,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对手术的走法也仿佛从蛮荒步入光亮时代。
而这一切,为的就是造福病人。学生的印象里,施维锦对病人是极好的。施维锦在临床上遇到了很多胆道大量出血的病人,在过去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死亡率非常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很快立题研究,撰写多篇论著,主张按不同病理特点选择胆道引流、肝切除等治疗方法。28年前,他前瞻性地建立起上海市胆道疾病会诊中心,汇集上海二三级医院的医生同行,病人只需要挂一个号就可以得到多位专家的会诊,疑难杂症患者甚至可以得到40位专家共同讨论病情和优先安排入住医院的待遇,病家深情地把他称为“病家的恩人”。
这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多学科讨论模式。“他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重视病例讨论,上海市胆道疾病会诊中心每年开学术交流会,促进大家一同提高。此外,1989年,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本肝胆胰外科杂志并亲任主编,那个时候外科杂志非常少,他主张要通过学术带动学科大发展。”李可为说。目前,该杂志已成为全国科技核心期刊。
按照现有评价标准,施维锦大概算“非典型大师”,他不是院士,也不是国家最高奖获得者,但这并不影响业内对他的一致好评,因为他用一生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就当一个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