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对于这个系列,有没有继续推进第二季、第三季的计划?
吕行:后续没有再出续集的计划。因为作品是根据小说改的,原小说已经改完了,再做的话,可能有点狗尾续貂了。
报:探案题材已经成为网络剧市场一个非常强势的门类。这一题材目前的瓶颈是什么?还会有哪些突破的可能?
吕行:创作的误区是有的。比如“推理不够情感凑”这个问题,是探案剧乃至国产剧经常被诟病的问题。很多观众发现,一些剧集是披着各种行业外衣在谈恋爱。创作者喜欢用爱情作为主线不难理解,因为爱情比较好写,不用做调研,不用去体验生活、了解行业。但这些剧主打的包装并不是爱情,这就给观众带来了与审美预期不符的心理落差。还有就是很多剧集会着重展现犯罪奇观,这种表达甚至已经到达了观众以及审核机制所能达到的尺度极限。
这两年网剧做了大量观众在电视平台上没看到的探案剧,无论是本格的、还是社会的,大家都看了很多。这个阶段的创新突破,已经不是“人无我有”,而是“人有我精”了。下一步国产探案剧只能往类型化更极致,叙事方法更极致的方向去突破。个人认为,国产探案剧可能会在类型的叠加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奇幻加推理,校园加推理,这种叠加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当然类型叠加的可能有很多,就拿校园为例,可以是现代校园也可以是古代校园,从题材类型的选择可能性上很丰富。国产剧在观众细分上越来越细了,面对的观众群体是谁,是一开始要探讨规划的问题,我们已经不用服务全受众了,不用老少咸宜,剧集的类型特质必须非常强烈,否则就没有突破的可能性了。
▲演员秦昊在《无证之罪》中首次出演网络剧,带来精彩演绎
报:前面您也说到了受众的问题。中国网络剧兴起之初,审美趣味是向青年人倾斜的,不少人用“网感”来形容这种青年化的、互联网化的质感。这也导致一些剧集有趣,但精神含量不足,艺术价值有限。网络剧的目标受众与创作理念变化了吗?
吕行:“网感”这个词很有意思,最早很多做网剧的人都会提及,我问过很多提到这个词的人,网感到底是什么?但大家给出的答案都很含糊。我自己的感受是,网感就是快餐式的观影方式。这种观看方式更倾向于短剧集,观众随时拿起就能来看,看到哪儿也随时能放得下,最典型的就是最初的一批“段子剧”。这种快餐式的剧集精神含量低,文化价值不高很正常。
但现在受众不一样了,网剧成了市场主流,涌入更多观众,受众年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岁数大的人也开始看了,一线到三四线都在看,男女分布也更平均。我们做《无证之罪》的时候,完全没有把某个年龄段,或者一线还是四线城市(的观众)作为标准,而是以具体喜欢看哪类剧的观众作为目标受众群体的定位。随着网络群体的基数增加,网剧的题材定位变得越来越广泛了。
报:类型化的深耕确实成为一大趋势。但因为理念先行,不少圈层网剧话题火爆,但质量不高。一部优秀的垂直细分领域剧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成功的案例?
吕行:在我看来,大多数国产剧远没有达到垂直细分的概念。垂直领域注重小众,必须回答所谓小众“众”的是谁这个问题。但因为这类剧,先天要放弃掉一大部分受众,这对于我们的制片方来说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
海外这种剧比较多,比如最近形成话题的日剧《我,准点下班》。剧集聚焦的是大城市职场加班问题,不但关注的是特定群体,还具体到了特定的问题,是典型的垂直细分剧。但最终的效果,不只是这一部分观众在看,家中有孩子在大城市上班的父母、老人,也会去看。因为人的情感是共通的。这就是垂直细分剧集的成功发展路径——受到目标受众自发的喜爱,导致剧集的话题度热度增高,最终引导非目标群体的关注。
报:《无证之罪》以后您也拍摄了《平凡的荣耀》这样定位台网的作品。怎样的剧集,是可以跨越年龄段,成为经典的?在这个年代,这类经典是更容易出现了,还是更难出现了?
吕行:跨越年龄段成为经典,现在更难出现了。以前我们收看的渠道很有限,剧的种类也有限,那个时候以电视台黄金档为主体,看得也多是国产剧。现在有了网络平台,大家看剧时间自由,看的种类也更多,海外剧大量入侵,因为基数的增加,你要做出有影响力的好剧会相对更难。
跨越年龄段成为经典,就是要做到“雅俗共赏”:既要关照大众的情感,也要对大家真实的焦虑有所写照。我心目中《平凡的荣耀》的观众年龄层偏小,锁定的是从大学到30岁,初入职场的和即将步入职场的人群。我们会以一个初入职场的“职场小白”为主视角,关注他的成长,并展现职场的众生百态,以及平凡的人的共同情感。
▲《无证之罪》之后,吕行又执导了聚焦职场的网台剧《平凡的荣耀》
报:您觉得如今网络剧与电视剧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吕行:网络剧崛起之初主要是做突破、做创新的门类,现在网络剧越来越主流了。现在从电视剧处于绝对优势,而网络剧是挑战者的格局,演变成两者势均力敌。但由于网络剧,包括很多网台剧,在网络上观看,且在网络中被讨论,年轻的受众会比年龄大的受众相对来说多一些。
报:这些年,网络平台、电视台、创作者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
吕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大家对导演,编剧越来越重视了。早年电视台最关注演员的带动能力。因为那个时候主要在国产市场自己玩,对内容创作的要求没那么高,导演只要拍完就行了。后来海外剧进入市场,剧集品质受到更大关注。这就凸显了导演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某一类具体类型的剧集,导演的个人叙事能力,观众心理的预判能力,视听表现风格,节奏掌控力,都会直接决定剧集的灵魂与质感。网络平台的兴起导致主创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了。
报:目前,网络剧在播出形式上也在根据播出载体而创新,出现了竖屏剧、互动游戏剧等新门类。您看好这类基于载体的形式创新吗?
吕行:我个人不是很看好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形式上创新在我看来是,应该是题材切入的角度,类型的叠加、叙事表现的手段上的创新。看剧让观众去看互动,不会变成主流。因为人的看剧习惯从最早的古典戏剧的诞生到舞台剧,再到电视剧,已经完全定型。基于这种观影感受的前提,让人们去互动,会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但不会成为观影的主体,这不是创作者决定的,是观众的观影习惯文化心理所决定的。当然这种尝试很好。没准创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多,观众也会尝鲜去看。
报:您今年参与了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互联网影视峰会发起的“2019年互联网影视精品排行榜”的选片工作,您对自己有怎样的精品创作规划?
吕行:我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达到雅俗共赏——大家喜欢,懂行的人也能拿出来聊两句专业的。总之我觉得让大家喜闻乐见是标配,至于能不能引发探讨和给予启示,是额外的赠品。
报:说一部,您最近看的一部给自己启示,或者说推荐的网络剧。
吕行:我前段时间看了泰剧《天生一对》,是一部题材通俗的男女爱情剧,故事也挺老套,但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剧将类型化做到了极致,表现的手段也与内容很贴合。当下,我们做剧都追求电影质感,高品质制作,却忽略了内容与风格的统一。有电影质感与高品质质感并不是成功的标准,应该做到的为内容找到与之匹配的展现手法。网络剧发展至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汇智普陀——影聚申城 互联世界”,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互联网影视峰会即将于6月11日-12日在上海市普陀区举行。本届峰会聚焦“精品”,包括互联网影视高峰对话、互联网影视峰会主旨论坛、互联网影视精品论坛、互联网影视精品盛典等系列活动。
作者:张祯希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范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