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协重点协商办理“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提案专题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对于如何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融入城市血脉积极建言献策。
开发“红色记忆”一日游产品
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姚捷的提案源于自己从小对上海红色文化地标的记忆。“上海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去年发布的《上海红色文化地图》更是聚集起387处红色文化资源,但目前不少景区、地点以孤立形式存在,未能有机串联并形成主题景点群和特色旅游路线。对小朋友来说,红色文化需要更生动的体验,能否推出‘上海红色旅游护照’之类的产品吸引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
姚捷的提案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复。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杭春芳介绍,目前上海已有红色旅游基地34个,“下阶段,将积极开展新一批上海红色旅游基地评定及授牌工作,设计开发‘红色之旅专线游’‘领袖足迹寻访游’‘城市红色定向赛’‘红色发现之旅’‘阅读红色建筑’等产品,并支持旅行社将这些线路纳入一日游产品设计之中”。
助力苏州河沿线工业遗存打包申遗
刘毛伢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苏州河两岸至今还保留着上百处工业遗产,包括信和纱厂、阜丰机器面粉厂、福新面粉公司等老厂房旧址,苏州两岸横跨着近30座桥梁。“苏州河两岸是上海工业遗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各部门应努力协同,争取将苏州河沿线工业文化遗产打包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毛伢认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应重视“苏州河文化”发掘和留存。他建议将目前的“苏州河文化艺术节”提升为市一级文化艺术节,同时,打造“苏州河博物馆长廊”,将目前沿线的20多个专题性、行业性博物馆进行整合、补充和优化,完善和丰富文化遗产资源。
有关部门则表示,下一步将把安全、文化、生态等理念贯穿于苏州河两岸贯通工程中,提升亲水公共空间品质。针对苏州河沿岸的工业遗产,将推动其艺术化、产业化、社会化改造,支持、助力苏州河沿线工业文化遗产打包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文化”品牌需人和作品承载
大力扶持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影视剧创作也成为有关部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之一。市文化旅游局下一步还将完善优秀选题项目储备库,增强上海影视原创实力,优化创投平台,并不断为上海优秀企业和作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上新了·故宫》《七月与安生》等热门影视作品的“幕后推手”、市政协委员陈乐在现场表示,“‘上海文化’品牌需要好的项目和人才来具体承载,要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则需要有跨界思维和行动。”她建议应出台促进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影视剧发展扶持奖励政策;挖掘优秀编剧人才,提升长三角地区影视从业人员素养;鼓励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影视剧走出去,打造国际影响力。
作者:本报记者 周渊
编辑:周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