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不是“小大西洋”!我国科学家历时八年探索南海奥秘,多项新发现突破经典理论

2019-08-14信息快讯网

南海不是“小大西洋”!我国科学家历时八年探索南海奥秘,多项新发现突破经典理论-信息快讯网

▲南海海底地形,示中央深海盆(浅蓝色)的所在

“南海不是小太平洋!”今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成果报告会上,报告人林间教授无不激动得说表示,随着我国科学家对南海的深度“解剖”,一个个新发现、新理论“冒”了出来。这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经典理论,更给我国科学家摘取地质学的新标杆提供了攻克的机会。

南海目前的开发利用主要在周边,而南海揭秘的钥匙却在中央的深海盆。在南海中央,有水深四千多米的大洋地壳,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这个如今呈三角形状的南海又缘何长成这样?更奇怪的是,一直以来,欧美学者认为南海的形成过程就是大西洋的翻版,只是规模小、年代短而已。真是这样的吗?

由于缺乏直接证据,这个离我们很近的南海却成了科学家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心实施“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海洋界规模最大的基础研究计划,共立项60个, 700多人次的科学家参与到南海的探索揭秘之中。八年来,经过三个半航次的大洋钻探,近底磁力测量航次和多个海底地震仪(OBS)阵列试验,数以百计的深海潜标长期观测,四个深潜航次,和每年的共享航次等海上工作,和极其大量的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处理,揭示了南海深部的科学奥秘,获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一个个新的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首先说海盆的形成。这里说的不是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是大陆裂开形成深海盆,由岩浆冷凝成玄武岩的大洋地壳。 世界上研究的标准来自北大西洋,而按照大西洋模式,在大洋和大陆地壳的连接处要有长期削蚀的地幔岩。但是在 2017-18年南海的大洋钻探三个航次中,钻井取上来的却是玄武岩,因而否定了原先的假说。而且发现早在大陆岩石圈张裂之初就有玄武岩涌出,很快就转到海底扩张、形成大洋地壳;然而在大西洋却要经过长期拉张使得地幔岩变弱,才会破裂出现玄武岩。

“南海不是个小大西洋”

研究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岩石圈:大西洋张裂的是超级大陆内部坚固的岩石圈,南海形成却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相对软弱的岩石圈。表面看来有所相似,其实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海盆形成机制,前者是“板内裂谷”、后者是“板缘裂谷”。南海的研究指出国际文献和产业部门实践中将两者混淆的错误,提出西太平洋边缘海是“板缘裂谷”形成的系列,有待采用新视角、新技术加以重新认识。

南海不是“小大西洋”!我国科学家历时八年探索南海奥秘,多项新发现突破经典理论-信息快讯网

▲南海大洋钻探结果否定了原有假设:洋陆过渡带基底并非蛇纹岩化地幔。下方为按照大西洋模式的剖面解释示意图,左上方示钻探揭示的基底岩性

气候演变“低纬驱动”

气候演变的研究起步于大冰期的发现,而地球运行轨道微小变化就能造成冰期旋回,是二十世纪地球科学的重大发现。其核心在于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变化,成功地解释了近百万年来冰盖涨缩的周期性,然后冰盖变化又通过北大西洋深层水的形成,引领着全球的气候变化。

由此产生的海洋沉积氧同位素曲线,已经成为全大洋地层年龄对比的标准。但是1999年的大洋钻探,却在南海沉积速率最高的一口井,发现氧同位素曲线偏离了全球标准,按传统观点那就是地层记录不全。经过多项测试的精确分析和其他钻孔的反复比较,发现这种偏离是季风区域的共同特点,地层并不缺失。

这种季风区气候周期的特色,其实在陆地石笋、冰芯记录中早已发现,反映了太阳辐射量在低纬地区的周期变化。于是从南海的研究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的观点,指出高纬区冰盖大小的变化和低纬区季风降雨的变化,驱动力的周期性有所不同,换句话说低纬降水周期的变化并不就是由高纬冰盖决定。其实太阳辐射量集中在低纬区,低纬过程是气候干湿、旱涝灾害的源头,但长期以来不受重视,注意力集中在北半球的高纬冰盖上。南海研究还进一步表明:低纬海区更大的变化不在表层、而在于次表层水;轨道周期不但有万年等级的冰期旋回,还有40万年季风气候的长周期,当前的地球就处在低谷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预测中应当注意。

南海不是“小大西洋”!我国科学家历时八年探索南海奥秘,多项新发现突破经典理论-信息快讯网

▲最近30万年的两类海洋氧同位素曲线。A. 南海表层水; B. 大洋底层水。红色箭头提示两者的显著差异

海盆形成的“板缘裂谷”,气候周期的“低纬驱动”,都是南海深部研究结果挑战传统认识的突破性进展。现代地球科学起源于欧洲,现有的许多认识带有欧洲的烙印,海洋也多以北大西洋为标准。

长期以来世界上的深海研究以欧美为主,南海也不例外。南海深部计划基于大量的实地观测和原位探索,从源头上追溯了一些“普适性”认识的出处,根据西太平洋和低纬海域的特色,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新认识。但是当前的进展只能说是提出了问题,离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距离。只有将北大西洋和西太平洋的研究进一步结合,将低纬过程和高纬过程相结合,才能理解海盆成因和气候演变的真谛。

与上述两个“挑战”性成果并列的,是一个“首次”。世界上边缘海很多,而像南海深部计划那样,对于深水边缘海盆地的水、碳循环集中进行系统观测研究的,尚属首次。太平洋深部的水通过2600米深的巴士海峡进入南海,造成了南海的“深水瀑布”和三层环流结构,通过实测和模拟的结合,对大洋和大陆因素的相互作用取得了较为系统认识。另一方面的突出成果在于碳循环的研究,从南海提出的微生物碳泵,已经成为全球大洋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碳、氮循环相互关系的成果,也赢得了重要国际影响。

在“南海深部计划”的八年里,我国的科技界大显身手,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深海科学,已经进入国际前沿。而更多的问题还等着科学家继续探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世界众多的深海盆中,南海已经脱颖而出,正在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正如汪品先院士所说,南海深部计划是通过多学科的共同探索解剖一只“麻雀”,机油深海盆的形成演变的“骨”,也有深海沉积其所含的环境信息的“肉”,还有海水的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的“血”,三者共同揭示了边缘海波澜壮阔的生命史。



作者:金婉霞 许琦敏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唐闻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方称中国通过胁迫手段阻止东南亚邻国开发南海,外交部:罔顾事实
5朝皇家猎场、3代皇家苑囿的“南海子”长什么样?讲座+展览带您走进“南海子”的前世今生
上海科学家画出3D版早期胚胎细胞的“成长路线图”,或将改写细胞“家谱”
7亿光年外的星系团中,新发现质量为太阳400亿倍的超大黑洞
白雪公主也有原型——生前是位德国女男爵,终身未嫁;她的墓碑近日在德被发现
上海就切实做好台风“利奇马”防御工作发布紧急通知,科学精准有效防御,把影响降到最低
我把电脑显示器"竖起来",发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新发现!上海医生最新研究在《美国医学杂志》发表论文,这种监测与心血管事件更相关
重磅!安徽新杭发现亚洲最古老的森林化石!
5000年前的埃及容器酿啤酒,4500年前的微生物烤面包,当科学家入了美食的坑,吃货们简直要尖叫!
吸引全球科学家近悦远来,李政道研究所预计明年八月竣工
今天凌晨,四川宜宾4.1级地震!日本科学家的一项新技术或将有助实现地震预测
中国科学家研发的不退色的变色环保图料登上《科学》子刊
破“四唯”,科研人员收入有了实实在在提高!上海“科改25条”加速落地,打破绩效“天花板”
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8.54万个,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87.66%
科学家心目中最怪异、谜团最多的恐龙 又“上新”了!
科学家发现一条500岁的鲨鱼!生于莎士比亚时代!
吃一公斤相当于250支香烟?这种鱼竟是一类致癌物,吃了很多年才发现
"科学之夜”来到滴水湖,看尺寸最大的世界地图,登明代福船“穿越”大航海时代
我国血脂异常人数已超4亿,科学调脂不容忽视
高宣扬:罗素的科学思维如何跨越世纪|嘉宾新著先睹⑯
复旦大学又出新成果!脑科学研究院马兰团队发现吗啡奖赏作用神经机制
因为发现神经元细胞,两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奖,却在颁奖典礼上互怼了起来……
别再说自己会刷牙了!姑娘坚持早晚刷牙5分钟,结果发现刷坏了20多颗牙……
这篇内部讲话为何引来掌声不断,听陈国强院士谈:当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和医学科学家?
航天女科学家调侃单身原因:男友第一反应都是她在航天局做前台
英法德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耿爽:地区国家有能力处理好南海问题
傅崐成: U形断续线,未来南海“衡平”划界利基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