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调节万分之一颗芝麻重量大小的力!我国首颗引力波卫星“上海出品”

2019-10-03信息快讯网

精细调节万分之一颗芝麻重量大小的力!我国首颗引力波卫星“上海出品”-信息快讯网

抱朴,守一,静极。

只有看到它在太空中的样子,才会觉得它与“太极”之名如此般配。

只有这样的静,才使它能够察觉到宇宙太初黑洞合并时所泛起的、绵延至今的时空涟漪——引力波。

今年8月31日,我国首颗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发射升空,并在9月底宣布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圆满完成。未来半年,它将在轨验证各种创新技术,为它后续“姐妹”真正探测到引力波打好前站。

这颗标志着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第一步的“太极一号”究竟有哪些非同寻常之处?最近,记者到“太极一号”的诞生地——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来一探究竟。

我国迈出太空探测引力波第一步

2016年引力波的发现,为人类推开了一扇认识宇宙的新窗户。这扇爱因斯坦百年前预言的“窗户”一打开,立即引发了全球物理学家探测引力波的热潮。

尽管大质量黑洞合并所引起的时空涟漪如此剧烈,但经过了千亿年的时空穿越,现在要探测到它的存在,已经十分困难——它所引起的波动只有10的-15次方到10的-20次方米,这只相当于一个原子的尺度。

在地球上,受到重力影响,人类能够探测到的引力波事件十分有限。能否到太空中去寻找引力波的踪迹呢?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欧科学家就提出了LISA项目,计划于2034年发射卫星。

精细调节万分之一颗芝麻重量大小的力!我国首颗引力波卫星“上海出品”-信息快讯网

▲LISA示意图

因为要真正实现空间引力波探测,有太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它们真的实在太难了!

相对于纹丝不动的树叶和花朵,叶动花摇,让我们感知到空气在流动。那什么现象可以让我们感知引力波这种时空涟漪呢?

按照引力波测量原理,引力波经过时,会引起自由悬浮的两个测试质量块(理想情况下可以看成两个质点)之间的光程的变化,科学家们正是通过激光干涉仪来测量这个光程变化,从而反演引力波信号。

因此,这两个质点需要处于完全“自由悬浮”状态下,最好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同时,卫星还要拥有极其灵敏的仪器设备,能够使测试质量块维持在一个高度平衡的状态:最好杜绝外界一切影响,诸如温度、速度等变化,而且一监测到哪怕极其细微的变化,也能及时微调,确保探测器不受干扰。

随着我国近年来空间科学探索的飞速发展,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太极计划”,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计划设想分三步走,最终实现在距离地球约5000万千米的绕日轨道上,布置三颗引力波卫星,它们相互距离300万千米,在这三颗星的中心放置两个测试质量块。

精细调节万分之一颗芝麻重量大小的力!我国首颗引力波卫星“上海出品”-信息快讯网

▲“太极计划”终极目标示意图

根据“太极一号”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介绍,引力波探测卫星要实现十分之一个原子大小位移变化的精确测量,对扰动加速度需控制在亿亿分之一重力加速度的水平。

这显然不是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可以达到的,因此“太极一号”的目标是迈出第一步:对核心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进行在轨验证,继而形成在空间探测引力波的技术能力。

一年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8年8月,“太极一号”正式立项,研制卫星的艰巨任务交到了位于上海浦东张江科学城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手中。

这个成立只有十几年、仅600多人的研究院,迄今已成功完成了“北斗”“墨子”“悟空”等百余颗卫星的总体研制任务。不过,当接到“太极一号”的任务书时,科研人员还是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们只有一年时间!

即使在轨时间不长的空间科学卫星,一般研制周期也有3-5年。根据标准流程,方案完成先要做初样样机,最后才是能够上天的正样。一年才够做方案啊!

怎么办?院领导精挑细选,组建起一支“铸星突击队”:由经验丰富的60后骨干余金培担任卫星系统总指挥,成功设计过“悟空”暗物质卫星的李华旺担任卫星总设计师,并大胆起用年轻人:副总设计师曹金和蔡志鸣都是85年左右的青年技术骨干,团队中还有不少人是第一次担任主任设计师,有的甚至刚从大学毕业。

整个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1岁,除了总指挥是60后,70后只有3人,80后则有18人,甚至还有10个90后。

精细调节万分之一颗芝麻重量大小的力!我国首颗引力波卫星“上海出品”-信息快讯网

▲“铸星突击队”合影

就算年轻人能突击、能加班,这一年时间怎么够?不能力敌,还需智取。团队骨干经过反复斟酌后,决定优化流程:在保证卫星质量的前提下,将原先“方案-初样-正样”的三步走,变成“方案-正样”。

余金培说,这绝不是偷工减料,“我们针对任务进度紧等特点优化传统航天工程的做法,引入数字仿真分析代替试验实测,串行流程改适度并行流程,加强星载软件可重构能力,尽量采用型谱化成熟货架产品,将精力更集中地用在刀刃上,啃下最硬的‘骨头’”。

整整一年,这支团队几乎天天工作16-18个小时,只有春节休息了三天。当他们如期交付卫星时,吴岳良院士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从没想过能按时交付。没想到,你们真的做到了!”

多个“世界首创”实现“太极”境界

静、稳、准,是“太极一号”最大的三个特点,也意味着最苛刻的技术指标。

由于引力波引起的物体位移比一个原子直径还小,因此测试质量块“动作”幅度必须比这更小。别说重力,哪怕太阳光压、宇宙射线,对它来说,影响都太大了!热胀冷缩更是要不得,连卫星里的机械、电磁活动,都要一概避免。而且,还需要有极其灵敏的仪器来发现并及时纠正这些偏差。

这真是“静”出了“太极”的境界。为此,“太极一号”采用了在轨无拖曳控制、微推力技术等一系列世界首创的测量和控制新技术。

为确保高精度的实现,“铸星突击队”设计出了完全没有活动部件的整星——没有外展的太阳能帆板、没有热管、任务段无滑轮控制或电磁控制部件,确保对测量质量块的影响在地球重力的十亿分之一以下。同时,他们采用高稳定度热控,确保测量质量块的温度变化不超过千分之四摄氏度。

精细调节万分之一颗芝麻重量大小的力!我国首颗引力波卫星“上海出品”-信息快讯网

由于在地面根本找不到测试环境,“太极一号”就带着这些新设备到距离地面600千米的微重力轨道进行验证。

9月底发布的结果令人振奋:根据“太极一号”第一阶段在轨测试和数据分析结果——

激光干涉仪位移测量精度达到百皮米量级,百皮米,这相当于一个原子直径的大小;

引力参考传感器测量精度达到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百亿分之一量级,这意味着可以测出一只蚂蚁推动“太极一号”卫星产生的加速度;

微推进器推力分辨率达到亚微牛量级,这表示可以精细调节一粒芝麻重量的万分之一大小的推力。

“‘太极一号’实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空间激光干涉测量,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在轨无拖曳控制技术试验,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微牛级射频离子和双模霍尔电推进技术的在轨验证,这为我国在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太极一号”卫星工程总师王建宇表示。

然而,目前达到的测量精度离最终目标还相差了四五个数量级。余金培表示,只要国家把任务交给他们,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去迎接挑战。


作者: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张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香港特区政府:三分之一港铁站遭破坏,二百多个航班延误
去南极还是北极耍呢?我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在江苏海门交付
我国首座考古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开工建设
香港立法会议员:岂能让校园成为是非不分之地?
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第一步!“太极一号”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顺利完成
长太美被怀疑是假人,这个加拿大小仙女热爱中国文化,选择在这里发展
“墨子号”成果再登《科学》!国际首次实验检验“引力场导致量子退相干”理论模型
你能在浦东机场卫星厅吃得好,买得欢,上海海关默默在背后做了这些……
去星巴克、喜茶排队,还是去免税店“扫货”?浦东机场卫星厅让候机再多些选择
我国船用柴油机动力设备核心部件迎来突破 昔日全部进口如今实现首台套装机
阅兵式前先看TA!火箭、卫星、玉兔号一个都不少,国内首部航天主题地铁专列在沪上线
预计运送旅客超300万人次!大兴机场、上海浦东卫星厅迎来国庆黄金周
我国又发现10亿吨级大油田!
我国非公医疗已达52万多家!占全国医疗机构半壁江山,诊疗量有待提高,非公医疗发展瓶颈何在
扬我国威!沪上各高校师生同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和阅兵仪式
给微信拍开屏图的是哪颗中国卫星?新中国的航天发展看这里
创下1949年以来我国10月最北登陆台风记录的“米娜”对上海风雨影响趋于减弱
小桥流水人家,绿田粉墙黛瓦,假日里去沪郊农村找寻都市里的乡愁
这个“网红打卡地”美爆了!世园会中国馆国庆后将变身博物馆!独家采访
上海技物所29枚共和国纪念章,见证我国红外与航天事业无数个“第一”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抗纹枯病基因,为作物抗纹枯病提供标靶
万里海疆再传捷报!远望7号船圆满完成高分十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
一举超越木星!土星加冕太阳系“卫星之王”
今天是全国高血压日,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者达2.45亿,超半数患者不知自己血压高
NBA中国已遭逾三分之一合作品牌抛弃!
我国光纤通信领域元老级专家杨恩泽教授去世,享年100岁
艺术讲堂、修身讲堂“二合一”,让正能量传播更具吸引力
它是我国排名第一的致盲性眼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眼睛“镜头”模糊了咋办?
我国首颗亚米级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发射成功
视频| 仅有胶囊大小,重约2克,“全球最小心脏起搏器”进博会正式在中国上市
©2014-2024 dbsqp.com